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陈锡文: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要消灭小农户吗?

2020-06-28 09:255630
       在现在这个忙碌的世界里,似乎每个人都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身居山林、心归自然,是多么奢侈的梦。

       梦中总是想着在乡下改造一院子,做个小农户,翻新几亩地,种种花生玉米,打理小菜园,满足果腹...

       其实,大概只有兜里有钱的人才有这种想法,也会羡慕乡村的小农户有隐居田园的生活,但现实生活中小农户靠农业根本赚不了多少钱,也就逐渐外出务工,留下荒芜的土地。

       那么未来小农户到底会不会消失?现在就跟地道农旅地道君,通过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来探究一二。

陈锡文: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要消灭小农户吗?

小农户最后的挣扎

       现在全国有2.3亿户农户,户均经营规模7.8亩,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有2.1亿户,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

       因此,小农户依然是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并且在人口和土地资源的双重约束下小农户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继续肩负粮食安全的重任。

       但单个小农户面对庞大的市场和复杂的自然环境有时会处于尴尬的被动地位,以致于农产品滞销或者价格不能弥补成本,导致小农户农业生产陷入窘境,甚至演化为贫困。

       工业化社会中,由于小农户的劳动机会成本较高和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往往导致一部分小农户粗放经营甚至抛荒,从而进一步降低农户层面的技术效率和经济收益。

       随着工业化进程中的国民收入增长,农民也需要收入增长,但小农户的经营收入远跟不上国民收入增长步伐,所以小农户增收主要依靠转产高价值农产品、扩大经营规模、兼业甚至离农、政府补贴四条途径。

       小农户在收入压力和外部竞争中经营日趋艰难,单单靠政府资金补贴并不长久,所以乡村新型经营主体就成了“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救命稻草”,具有规模经济的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在现代农业经营中会渐渐取得主流经营主体地位,由此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这是否就意味着小农户会在兼并中消失呢?

陈锡文: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要消灭小农户吗?

       相信大家都对最近几年网上比较流行的一个阴谋论有所耳闻:粮价大跌、鼓励农民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取消农业户口……这一系列现象或者政策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目的,就是要消灭小农户,从而方便少数人集中农村土地。

       作为国家农业政策多年以来的决策者之一,陈锡文最近在《财政》杂志主办的“财经年会2018:预测与战略”活动中,针对“消灭小农户”的说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陈锡文: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要消灭小农户吗?

①人口流失严重,中国农村未来几年会大幅衰败吗?

       很多人都在担心,现在农村的青壮年基本上都在城市就业和安家,只留下老弱病残,未来中国农村的衰败是不是已成必然?

       陈锡文认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农村人口减少并不意味着农村衰败,比如美国和日本,他们的农业人口比重很低很低,农业占GDP的比重也不高,但乡村建设得非常好,反而是一片兴旺的景象,因为现代化、规模化,大型农业也只需要少数人来运营,收益也非常不错。

       而且,国家最近强调“乡村振兴战略”,而不是“城镇化战略”,可见未来若干年国家将在农村有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入。

陈锡文: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要消灭小农户吗?

②发展现代化规模农业,意味着要消灭小农户吗?

       陈锡文表示,承包户肯定还是会长期存在的,即便是未来很多农民不再种地,但是他们的承包权还是会得到法律保护。

       现在进行的土地确权,颁发承包经营权证书和宅基地不动产权证书,就说明国家肯定是维护承包户利益的,如果要“消灭”小农户的话,这些措施大可不必。目前全国农村土地流转的面积占到农民承包土地总面积的35%,今后还会继续增长,但不管怎么流转,只要农民手里有确权证书,土地承包权就在农民手里。

       再退一步说,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国家也不可能把大量农民赶出农村让其自生自灭,大量失业人口必然带来社会动乱,这样的做法无异于自毁根基。

陈锡文: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要消灭小农户吗?

③不再种地的农民,未来去哪就业?

       陈锡文指出,八九十年代,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乡镇企业解决;乡镇企业衰退后,进城打工成了农民的就业新去向;未来,农民的就业去向还将有新的变化。

       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进城打工的农民确实在逐渐减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吸纳的劳动力则在逐渐增加,也就是农业与加工业、旅游业等结合,并由国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是未来农民就业的大趋势。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智慧农业赋能土特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滋养下孕育出的独特珍宝,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不可估量的地域经济价值。

0评论2025-02-08262

积极探索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培养一大批充满理想与活力,能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的农业人才。但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农业人才数量存在缺口、农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领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农业人才更为稀缺。

0评论2025-01-13260

1.4万亿斤:粮食保供的崭新台阶与奋进起点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确保粮食稳产保供需要高点强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出发。

0评论2025-01-09231

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农村的多业态与多功能,以乡村二产联动一产,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水平;加强三产统筹协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0评论2025-01-03541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0评论2025-01-02470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评论2024-12-30552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看待这项任务在明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做法?

0评论2024-12-25230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于实践中深入领悟并践行其核心理念与精髓。

0评论2024-12-25304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东北进一步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0评论2024-12-18498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0评论2024-09-0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