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积极探索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2025-01-13 09:451870

作者:李春顶(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李宁静(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高等教育新农科建设,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

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培养一大批充满理想与活力,能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的农业人才。但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农业人才数量存在缺口、农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领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农业人才更为稀缺。因此,急需针对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短板,积极探索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明确培养目标 优化人才结构

在新农科背景下,农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更加明确,除了将农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提升现代农业人才的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之外,还要注重农业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也要注重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

一方面,加强农业教育体系建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更多农业人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服务农村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农业人才在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方面开拓进取。让更多农业人才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并将各类现代化手段运用于农业生产、科研及经营管理中。

在优化农业人才结构方面,要增加创新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比重,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基础学科与新兴学科建设,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调整升级现有学科专业体系。例如,增设农业大数据、数字化农业等专业核心课程,多层次、多路径融入生物学、生态学、经济学等跨学科前沿知识。其次要培养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引进跨行业、跨领域、跨业态的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作导师,建立以农业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师资体系。最后要完善配套激励措施,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充分释放农业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农业院校是培养农业人才的主阵地。在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院校要重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培养综合素质高、技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农业人才为目标。

注重农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应积极提供实验条件和科研资源,通过设立创新实验室、开展科技竞赛、举办创新创业讲座等活动,营造良好学习创新氛围。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应与农业企业、科研机构加强合作,通过组织田间教学、农场实习等活动,增强学生专业技能,丰富实践经验。在国际视野培养方面,可通过开设国际课程、邀请海外专家讲座、组织国际交流项目等方式,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完善学科体系构建,以新农科为统领,对接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整合和优化农学、园艺、林学、动物科学等农业类专业。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和市场需求,设置以技能提升为核心、以学科交叉为特色的专业课程,并融入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培养更多农业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产学研合作,可依托科研院所、示范基地等平台,建设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实践平台。发挥学校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与地方政府或涉农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开展项目研发、人才培养、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等活动。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创业资源。

完善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培养更多农业人才,还需加大对农业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和保障机制。一方面,强化新农科建设专项政策,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涵盖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就业创业等维度,形成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并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学费减免和奖学金等激励措施,吸引更多学生进入农业专业。另一方面,优化协同育人和人才评价体系,推动高校与农业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实习实训和就业创业指导。构建包括学术成果、实践能力、社会贡献等多元化评价体系,鼓励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培养更多农业人才,还需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社会对农业人才培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营造尊重农业人才、崇尚农业科学的良好氛围。提升服务水平,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人才提供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扶持等全方位服务。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国际知名农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交流合作,鼓励更多农业人才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科研合作项目。

总而言之,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从多维度共同推进,确保教育培养、政策支持、国际交流等各环节紧密衔接,共同发力,从而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创新动力。

《光明日报》(20250112 07版)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智慧农业赋能土特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滋养下孕育出的独特珍宝,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不可估量的地域经济价值。

0评论2025-02-08173

1.4万亿斤:粮食保供的崭新台阶与奋进起点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确保粮食稳产保供需要高点强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出发。

0评论2025-01-09167

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农村的多业态与多功能,以乡村二产联动一产,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水平;加强三产统筹协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0评论2025-01-03466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0评论2025-01-02420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评论2024-12-30468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看待这项任务在明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做法?

0评论2024-12-25166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于实践中深入领悟并践行其核心理念与精髓。

0评论2024-12-25214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东北进一步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0评论2024-12-18446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0评论2024-09-03246

李晓波:以草代粮生态养猪 助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是生猪养殖大国,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作为饲料。过度依赖粮食来养殖生猪会限制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以草代粮、生态养猪是一种可持续、环保的养殖方式,既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又利于提高畜牧业整体质量和竞争力,是一条助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0评论2024-01-25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