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生猪养殖大国,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作为饲料。有报道显示,饲料是粮食消费的最大主力,饲料用粮占比已近50%,是我们口粮消费的1.5倍,并且每年还在以7%的速度增加。由于生猪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粮食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这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了压力。
辽宁省人大代表、朝阳广硕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波在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前对生猪养殖情况做了调研,生猪养殖不仅给粮食安全带来压力,还有成本压力。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生猪养殖的成本也在不断上升。过度依赖粮食作为饲料,使得饲料成本占据了养殖成本的一大部分。此外,由于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紧张和价格上涨,也使得生猪养殖的成本不断增加。这些成本压力不仅会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也会对整个生猪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李晓波认为,粮食是宝贵的资源,但在生猪养殖中,大量的粮食被用于制作饲料,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然而,由于生猪对饲料中的能量利用率较低,很大一部分营养被浪费掉了。这种浪费不仅对粮食资源造成了浪费,还可能增加环境污染问题。过度依赖粮食作为饲料,使得生猪的营养来源变得单一,容易造成营养不均衡。单一的粮食饲料无法提供生猪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这会影响生猪的生长和健康。
过度依赖粮食来养殖生猪会限制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粮食资源的日益紧张和价格的上涨,生猪养殖业成本会增加,进而影响该产业的盈利能力。此外,如果没有有效的粮食管理和替代饲料的开发,生猪养殖业将难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如粮食供应不足等问题。
生猪是一种杂食动物,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有限,利用柔嫩多汁、粗纤维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的紫花苜蓿、苏丹草、甜象草或营养价值相对较高的田间野菜进行喂养更有利于生猪的生长。
草料相对于粮食来说更经济实惠,以草代粮不但可以为生猪提供更多营养,降低养殖成本,还能促进猪的胃酸分泌,利于消化,增加猪的食欲,减少生猪应激反应和疾病的发生,从而生产出高品质猪肉。牧草种植与生猪养殖相结合,可以使牲畜产生的粪便和污水返田,形成生态循环的立体种养模式,这样既环保,又促进养殖户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为此李晓波提出以草代粮生态养猪的建议,应推广草料结合的养殖模式,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紫花苜蓿、黑麦草等草粉,减少生猪对粮食的依赖,并通过生态养殖,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资源的合理利用。鼓励多元化饲养,让养殖户在草料喂养的基础上,多利用玉米秸秆、豆粕等农作物副产品,以及一些野生植物作为猪饲料的一部分,降低养殖成本,促进经济增收。
引导养殖户建立生态养殖系统,利用沼气池处理猪粪尿,用产生的沼液浇灌农作物,通过废弃物循环利用,提高猪的生存环境和猪肉品质,从而达到生态养殖。并搭建学习交流平台,让养殖户通过合理控制猪舍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养殖技术实现科学喂养,提高生猪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降低养殖成本。
通过资源集中利用和猪群统一管理,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牧草种植和生猪养殖基地,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确保环保和疫病防控。加强政策支持和科研合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以草代粮、生态养猪等可持续发展模式,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研发新的养殖技术和设备,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
总之,以草代粮、生态养猪是一种可持续、环保的养殖方式,既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又利于提高畜牧业整体质量和竞争力,是一条助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耿哲文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张仁军
智慧农业赋能土特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滋养下孕育出的独特珍宝,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不可估量的地域经济价值。
0评论2025-02-08173
积极探索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培养一大批充满理想与活力,能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的农业人才。但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农业人才数量存在缺口、农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领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农业人才更为稀缺。
0评论2025-01-13187
1.4万亿斤:粮食保供的崭新台阶与奋进起点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确保粮食稳产保供需要高点强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出发。
0评论2025-01-09167
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农村的多业态与多功能,以乡村二产联动一产,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水平;加强三产统筹协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0评论2025-01-03466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0评论2025-01-02420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评论2024-12-30468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看待这项任务在明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做法?
0评论2024-12-25166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于实践中深入领悟并践行其核心理念与精髓。
0评论2024-12-25215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东北进一步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0评论2024-12-18447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0评论2024-09-0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