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智慧农业赋能土特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025-02-08 09:281720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滋养下孕育出的独特珍宝,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不可估量的地域经济价值,农村各地区资源与产业基础差异很大,因此要借助智慧农业与土特产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把更多的优势资源转换为优势产业,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支撑。


如何推动智慧农业与土特产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物联网技术在土特产生产中的深度应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农高区种植区借助物联网技术通过平台或者小程序圈画所管理的地块、设置每种作物的颜色,分析种植面积及区域,为每种作物配置专属的种植模型,便于科学化种植。同时,物联网技术作为现代畜牧业的物联网前沿技术,不仅提高养殖效率,更为畜牧业带来数据驱动的管理模式,通过利用智能传感器对禽类体温、活动量、饮食摄入等数据进行大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够及时预警异常情况,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防治,有效保障禽类健康的生长,保障土特产的品质与产量。

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技术在土特产资源监测与规划中的应用。实现对土特产资源的可视化管理与分析,让资源管理更加直观高效,促进土特产产业的合理布局与可持续发展,提升产业整体效益。遥感技术能够从高空对大面积的土地进行观测,获取高分辨率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土壤类型等信息,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及时监测到土地利用变化、自然灾害对土特产种植区域的影响等情况,为土特产种植适宜区的划分提供宏观数据支持,让适宜区的划分更加精准科学。

智慧农业驱动土特产产业组织创新与协同发展。鼓励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积极采用智慧农业技术,建设智能化的生产基地。如湖北潜江后湖农场的虾稻养殖基地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进市内外农业标杆企业,形成“企业+基地+农业”的产业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企业持续进行虾稻共作模式技术攻关,举办小龙虾养殖等技术培训活动等,为农户提供智慧农业设备和技术指导,改变农户原有的粗放粗养习惯,做强做优虾稻品牌。这种模式有效整合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了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无缝衔接,提升了土特产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电商平台与智慧物流重塑土特产供应链体系。一方面电商平台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土特产销售的地域限制,将土特产与消费者直接连接起来,消费者通过线上店铺、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销售渠道,更加便捷地了解和购买到各地的土特产,消除了传统土特产流通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拓宽了土特产产品市场渠道,同时根据大数据分析和精准营销,提升了土特产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了土特产产品的品牌效益。另一方面智慧物流的兴起促进了自动化仓储设备、智能分拣系统以及冷链物流技术的应用,确保了土特产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品质保鲜与及时配送。电商平台与智慧物流的紧密结合,实现了土特产供应链的扁平化和高效化,降低了中间环节成本,提高了产业整体效益,促进了土特产产业的繁荣发展,让产业的链条更加紧密、更加高效。

质量追溯与品牌建设提升土特产市场竞争力。智慧农业利用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对土特产从生产源头到销售全流程环节的信息记录与追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透明化追溯,有效保障了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了消费者购买信心。在品牌建设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可以促进优质土特产的生产,提高土特产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洞察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帮助企业挖掘土特产的地域文化、历史传承等特色元素,进行品牌定位和品牌故事塑造,给土特产注入文化故事,让品牌不再是空洞的口号。通过举办土特产文化节、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品牌推广方式,提升土特产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土特产产业向品牌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政府政策扶持与引导。政府需了解智慧农业的技术短板,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以提高智慧农业生产水平为重点,加大对智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比如升级农村的网络通信设施、提供农业物联网设备的购置补贴,以及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园区等,尽快补齐农村地区在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短板。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在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示范方面取得突破。再者,鼓励各地开展一系列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等项目,加大智慧农业人才培育力度,加强智慧农业技术指导和推广,培养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

金融支持与保险服务创新。考虑到智慧农业设施设备的高投入和较长的回报周期,应适当扩大智慧农业设施的财政补贴力度,减轻企业和农户的经济负担。此外,农业保险机构可以根据智慧农业与土特产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拓宽农村金融服务范围,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如推出符合智慧农业与土特产产业发展需求的保险产品。在有效降低产业发展风险的同时保障农民和企业的稳定收益,推动智慧农业与土特产融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农业与土特产融合发展也要加强智慧农业技术集成与协同创新研究,突破技术应用瓶颈,构建一体化的智慧农业与土特产融合技术体系,实现技术间的无缝对接和高效协同;拓展研究范围,开展大规模的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挖掘不同区域、不同品类土特产产业融合发展的共性与个性特征,总结提炼具有普适性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深化跨学科研究,整合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建立综合性的研究框架,从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市场机制、政策协同等多个维度深入探究智慧农业与土特产融合的内在机理和可持续发展策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让产业的发展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更加可持续。

作者:王亚萍,武汉轻工大学 人文与传媒学院 讲师;

肖宇驰,武汉轻工大学 人文与传媒学院 硕士研究生。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积极探索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培养一大批充满理想与活力,能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的农业人才。但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农业人才数量存在缺口、农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领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农业人才更为稀缺。

0评论2025-01-13185

1.4万亿斤:粮食保供的崭新台阶与奋进起点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确保粮食稳产保供需要高点强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出发。

0评论2025-01-09166

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农村的多业态与多功能,以乡村二产联动一产,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水平;加强三产统筹协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0评论2025-01-03465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0评论2025-01-02419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评论2024-12-30466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看待这项任务在明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做法?

0评论2024-12-25164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于实践中深入领悟并践行其核心理念与精髓。

0评论2024-12-25213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东北进一步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0评论2024-12-18445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0评论2024-09-03245

李晓波:以草代粮生态养猪 助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是生猪养殖大国,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作为饲料。过度依赖粮食来养殖生猪会限制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以草代粮、生态养猪是一种可持续、环保的养殖方式,既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又利于提高畜牧业整体质量和竞争力,是一条助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0评论2024-01-2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