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2025-01-03 09:224660

作者:翁伯琦、张伟利(分别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打造和美乡村,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三农”事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与新任务。成功的实践业已表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农村的多业态与多功能,以乡村二产联动一产,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水平;加强三产统筹协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改革所需,也是发展大势。乡村全面振兴,三产融合发展是重要突破口;农业强国建设,三产融合发展是重要切入点。三产融合发展的重点在于实现增产与增收的有机统一,这一过程涵盖要素的优化重组、资源的整合集成、政策的精准对接,从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化升级,推动农村流通业实现高质量运营,不断延伸乡村产业链条。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必须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这就需要促进要素的交叉互渗与优势互补。由此,不仅要发掘乡村的多重功能,在绿色创业中持续提升农民收入,还要依靠科技创新,应用新质生产力,优化商业模式与空间布局,积极创造新业态并促进技术集成。三产融合发展打破乡村产业传统开发经营的局限,为构建一个既宜居又宜业的和美乡村提供了可能。

近年来,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国家层面相继出台相关顶层设计与扶持政策,各地探索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农业特色小镇等,积累了丰富经验,农村三产融合的路径愈发清晰,战略实施的抓手愈发明确。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仍较为薄弱,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够强,乡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与企业联农带农的活力有待增强,三产融合发展的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有待进一步突破。接下来,我们应精准把握政策导向,因势利导优化构建融合运营模式,因地制宜创新协同机制,发挥有序链接与优势叠加的作用,全面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与农民增收致富。

把握导向,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要坚持“强化农业生产是基础、强化农企合作是关键、强化优质高效是保障、强化农民利益是目标”,从顶层设计入手,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农业生产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优势集聚、技术渗透、精准链接、体制创新等,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得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统筹协同,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开发范围扩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在此过程中,要着力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打破要素聚集瓶颈;破除联企带农障碍,补足基础设施短板;强化资源互补优势,提供优惠扶持政策等,加快融合创新与融合创业的进程。

共享共进,创新链接机制。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要在农产品的绿色生产、优质加工和有效销售整体协同推进方面下功夫。做大做强产业,深化新型农产品的研发和有效经营,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生产消费对接;坚持优势互补,实施绿色发展,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提高优质产品市场占有率;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力求将更多的产业利润留存在乡村并分享给参与开发的农户。在构建全方位多渠道销售模式的同时,必须稳步提高农产品就地转化率,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让农民特别是小农户合理分享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多向融合,促进协同发展。农村产业兴旺,互动融合是关键,协同发展是保障,其实质是融得进去、连得起来、获得实效。应以农业高质量生产为前提,促进多向度交互融合。推动三产有效融合,因地制宜地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实现乡村资源的有效配置,创造出富有成效的新业态模式。同时,因势利导促进各产业间的互动耦合,合理配套组合生产要素,构建互惠共赢的产业共同体,推动乡村农业向标准化、产业化、绿色化、数字化及品牌化的方向不断迭代升级。

改革驱动,发挥多样功能。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必须注重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不断完善相关机制。立足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基础,秉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原则,以机制改革为驱动力,通过融合策略延长产业链,利用互补优势提升价值链,加强“种养加”与“产加销”各环节之间的互联互通性。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结合生态保护、社会服务、旅游观光、宜居宜业等集成性功能优势,充分挖掘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联动过程中的多重价值,发挥农业在水土保持、清新空气、洁净水源、优美景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进休闲观光、研学创意、乡村旅游、康养经济等协同发展,进一步发掘和拓展乡村的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

《光明日报》(20250103 06版)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智慧农业赋能土特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滋养下孕育出的独特珍宝,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不可估量的地域经济价值。

0评论2025-02-08173

积极探索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培养一大批充满理想与活力,能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的农业人才。但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农业人才数量存在缺口、农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领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农业人才更为稀缺。

0评论2025-01-13187

1.4万亿斤:粮食保供的崭新台阶与奋进起点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确保粮食稳产保供需要高点强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出发。

0评论2025-01-09167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0评论2025-01-02420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评论2024-12-30468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看待这项任务在明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做法?

0评论2024-12-25165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于实践中深入领悟并践行其核心理念与精髓。

0评论2024-12-25214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东北进一步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0评论2024-12-18446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0评论2024-09-03246

李晓波:以草代粮生态养猪 助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是生猪养殖大国,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作为饲料。过度依赖粮食来养殖生猪会限制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以草代粮、生态养猪是一种可持续、环保的养殖方式,既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又利于提高畜牧业整体质量和竞争力,是一条助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0评论2024-01-25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