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2024-12-18 10:134470

作者:李梓旗、张广辉(均系辽宁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辽宁大学土地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但同时也面临复杂严峻的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随着粮食生产重心的不断北移,东北地区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0239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东北进一步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202411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发展东北现代化大农业的核心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并要求东北在粮食生产方面承担“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的重任。在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以地区比较优势为依据进行国土空间规划,是提高全国经济效率、保证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东北地区拥有全国最好的耕地资源,在粮食生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农业发展不仅要满足自身需要,更要服从全国一盘棋的战略大局,为全国及时、足量地提供产品,这就要求东北地区必须统筹内部和外部,放眼当下和未来,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粮食稳产保供。对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支持,也应严格以提升粮油作物的单产水平为目标,引导形成一批具有现代化生产水平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发展过程中坚决防止资本逐利导致的“非粮化”“非农化”等现象发生。

 

强化对黑土地等资源的生态保护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只有在保护好资源和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才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泽及千秋万代而生生不息。黑土地是最为肥沃和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东北地区不仅是我国最主要的黑土分布区,也是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拥有典型黑土地耕地面积1853.33万公顷。因此,强化对黑土地的保护是东北资源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应深入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支持东北地区优先把黑土地区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逐步完善黑土地保护制度,做好总体部署和评价验收工作;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良农田基础设施、促进耕地质量提升;持续巩固水土流失治理,聚焦小流域、坡耕地、黑土区侵蚀沟加强综合治理;不断扩大土壤改良培肥面积,保证在黑土地保护利用过程中推进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等项目顺利实施。

 

强化东北地区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化大农业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逐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因此,在东北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本质上就是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一是开展种业创新攻关。种子是农业科技的“芯片”,对粮食单产水平的提升起到决定性作用。加强对东北地区农业科研院所在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力度,根据各地优势作物品类和自然禀赋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种业,在大豆、玉米等关键品种的育种技术上给予特殊支持。二是加强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应加大力度提高耕、种、管、收各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推动传统农用机械数智化转型升级。

 

支持东北地区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现代化大农业是包含生产资料供给、农作物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等多个环节,建立在现代农业和农业企业化经营基础上的“大农业”。东北地区长期以粮食种植为主,在粮食产业链的收益分配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而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进而提升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是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积极性、加速东北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破局之策。一是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大文章,通过政府招商、产销协作、集体经济等渠道全方位推动粮食加工业的发展,并与现有产业形成有机结合。二是构建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创响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东北农产品种类丰富、特色鲜明、质优价廉,但产业化程度较低,缺乏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和物流体系加持。应积极做好各地特色农产品的发掘、培植、推广工作,开辟多种销售渠道,对接现代化电商物流体系,将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作为东北农业新的收入增长点。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要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通过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充分流动、优化组合,统筹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此,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处理好人地关系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应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盘活闲置耕地、宅基地、农房,通过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建设土地市场,实现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的优化配置。二是深化经营体制改革。尽管东北地区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现代化大农场,但小农生产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如何联结小农户、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是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生产体系的关键问题。应继续发挥集体经济的重要作用,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和相关服务业规模经营,进而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农业生产方式全面转型。

 

《光明日报》(20241216 06版)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智慧农业赋能土特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滋养下孕育出的独特珍宝,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不可估量的地域经济价值。

0评论2025-02-08173

积极探索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培养一大批充满理想与活力,能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的农业人才。但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农业人才数量存在缺口、农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领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农业人才更为稀缺。

0评论2025-01-13187

1.4万亿斤:粮食保供的崭新台阶与奋进起点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确保粮食稳产保供需要高点强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出发。

0评论2025-01-09167

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农村的多业态与多功能,以乡村二产联动一产,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水平;加强三产统筹协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0评论2025-01-03466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0评论2025-01-02420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评论2024-12-30468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看待这项任务在明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做法?

0评论2024-12-25166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于实践中深入领悟并践行其核心理念与精髓。

0评论2024-12-25215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0评论2024-09-03247

李晓波:以草代粮生态养猪 助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是生猪养殖大国,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作为饲料。过度依赖粮食来养殖生猪会限制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以草代粮、生态养猪是一种可持续、环保的养殖方式,既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又利于提高畜牧业整体质量和竞争力,是一条助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0评论2024-01-25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