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2024-12-25 09:132150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于实践中深入领悟并践行其核心理念与精髓。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乡村振兴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我国正处于加速传统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指出,加大对绿色农产品的培育和推广,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可见,如何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是每个发展中国家需要重视的问题。绿水青山如何转变为金山银山,强调了对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两山”理论助推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现代农业转化,有利于推动单一产业向集群化转变。

生态经济化是“两山”理论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强调通过发展生态产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经济形式,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只有依托“绿水青山”,才能实现“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的有机融合。经济生态化是“两山”理论的重要路径之一。它强调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等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经济生态化的实施可以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减少污染排放、提高生态效益,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两山”理论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农村发展的有机结合。其提出的绿色发展路径,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通过推行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可持续发展模式,可以实现农业的绿色化、生态化,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两山”理论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包含三层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自身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两山”理念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中,需要围绕保护和转化两个维度,“自上而下”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构建产业融合、生态协调、市场联动、共享发展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现代化体制机制。依托“两山”理论引领乡村振兴。需要加强“两山”理论的顶层设计。推进乡村发展向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转型发展,从战略上重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落地。通过改革打破壁垒,实现“城乡融合”,推动城乡发展互促共进。基本公共服务是城乡居民最重要的民生保障,将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得到全面落实。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体系。扩大生态补偿范围,重点向生态脆弱地区倾斜,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促使生态保护从被动到主动。打破生态属地管理限制,实现生态补偿与环境治理成效直接关联,为“绿水青山”的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两山”理念的实践推进中,要加强财政政策支撑,强化生态环境的政策层面创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市场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应用。

贯彻“两山”理论,以城乡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腹地”,必须以生态文明为目标,以城乡融合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可以促进农村资源向城市流动,促进农村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推进城乡融合,促进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创业就业。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保障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在城乡“三融合”的发展模式中,应推进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特色板块经济、生态经济等,不断贯彻“两山”理论,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必须提高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创新发展模式,推动生态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加重视如何实现二者的“转化”,这需要贯穿于“两山”理论助力乡村振兴实践的全过程。“互联网+”为农业开辟了新的发展通道,农产品的网上交易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把“数字乡村”示范村打造成“数字乡村”,把“数字经济”真正落实到农村。利用大数据平台,积极探索利用物联网技术在渔业和农田中的应用。数字产业,数字技术,如移动支付,数字工厂等,加速了农村的建设。主要表现为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三新”经济。因此,要推动生态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实施生产、生活、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改革,从而提高乡村治理的质量。坚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建立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促进农产品网上销售,从而有效地解决农产品滞销、价格波动大的问题。只有创新发展模式,才能不断促进新业态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生态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共享生态文明成果。新时代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更是为我们指明了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标。农业农村现代化应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改革,推行“人地”挂钩,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大力倡导绿色生态发展,同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作用相结合,把破解“人、地、钱”等难点重点作为新的突破口,着力推动多路人才进村。“绿水青山”具有丰富的外延,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生态资源,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依托当地特色优势,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形成以本地特色为中心的产业集聚。在“两山”理论的引领下,摆正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各乡村因地制宜地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产业和文化产业,建立多种形式的“生态+旅游”模式,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让人民共享良好宜居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空间,分享生态文明的成果的同时,让群众参与到环保监督、生态环境建设中来,朝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方向稳步前进。

作者:张小瑛,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智慧农业赋能土特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滋养下孕育出的独特珍宝,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不可估量的地域经济价值。

0评论2025-02-08173

积极探索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培养一大批充满理想与活力,能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的农业人才。但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农业人才数量存在缺口、农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领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农业人才更为稀缺。

0评论2025-01-13187

1.4万亿斤:粮食保供的崭新台阶与奋进起点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确保粮食稳产保供需要高点强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出发。

0评论2025-01-09167

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农村的多业态与多功能,以乡村二产联动一产,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水平;加强三产统筹协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0评论2025-01-03466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0评论2025-01-02420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评论2024-12-30468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看待这项任务在明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做法?

0评论2024-12-25166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东北进一步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0评论2024-12-18447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0评论2024-09-03247

李晓波:以草代粮生态养猪 助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是生猪养殖大国,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作为饲料。过度依赖粮食来养殖生猪会限制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以草代粮、生态养猪是一种可持续、环保的养殖方式,既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又利于提高畜牧业整体质量和竞争力,是一条助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0评论2024-01-25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