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国家现代农业(柑橘)首席科学家邓秀新数十年助力农民增收

2020-03-30 10:195110
国家现代农业(柑橘)首席科学家邓秀新数十年助力农民增收
       在赣州脐橙试验园内,采用新栽培模式的脐橙首次挂果成功,邓秀新(左)很是高兴。中国工程院供图

       秭归县地处湖北省西部,位于三峡大坝库首。当地农民大多以种植脐橙为生,“春有伦晚,夏有夏橙,秋有红橙,冬有纽荷尔”,树上一年四季都结果,秭归脐橙卖到了全国各地。

       原本不愁销路的秭归脐橙,今年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滞销。前不久,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邓秀新院士来到国内某电商平台的直播间,做起了秭归脐橙的“带货主播”,从种植、口感、食用价值到科普知识,他如数家珍地向网友介绍:“通过科学防疫、严格品控,湖北水果是安全的。”一场直播下来,6万斤脐橙售罄。

       “柑橘主要产自山区,这些山区有很多是贫困地区。几十年来,我们跟柑橘打交道,也是跟贫困地区打交道,希望让老百姓通过种植柑橘尝到甜头。”邓秀新说。

让农民增收的技术才是真正的好技术

       湖北省秭归县种植柑橘已有2000多年历史。但由于品种单一、上市时间集中,秭归脐橙的收购价曾一度跌至3毛钱一斤。

       柑橘是湖北第一大水果,也是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的首选产业,直接关系着当地农民的收入。当时还在华中农业大学工作的邓秀新敏锐地提出“顺境出产量,逆境促品质”,主张选育优质品种:“三峡库区人口多、土地少,只有种出品质好的柑橘,才能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

       “科技推广必须要讲经济效益,让农民增收的技术才是真正的好技术。”邓秀新一席话说得实在,“我们要从当地生产要素中找到特殊性或唯一性,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品优势。”

       对秭归县来说,最独特的莫过于气候条件。三峡大坝蓄水后,冬季形成的峡江气候较同纬度地区温度稍高,又没有霜冻,无异于一个巨大的“水果保鲜库”。于是,邓秀新为当地引进“伦晚”等晚熟品种,与其他地区错开脐橙上市的高峰期,填补了市场空白,秭归脐橙的价格一路水涨船高。

       为实现“一树脐橙红到春”,邓秀新示范推广“留树保鲜”栽培技术,有效延长了鲜果采收期,使秭归脐橙“晚熟晚采晚上市”,成为全国柑橘鲜果供应期最长的产区。仅此一项,就使农民增收30%以上。

       以前,所有橙子都在11月、12月这2个月的成熟季内采摘下来。现在采摘时间从11月一直拉长到第二年5月。每亩地收入从5000元左右提升到1万元以上,最多能达到2万元。当地的橘农喜上眉梢。

       从品种改良到“覆膜增糖”技术,从“交替结果”到果园密改疏……邓秀新带领团队在湖北、江西等省建立了28个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和多个良种繁育中心。十几年来,他几乎走遍了全国所有的柑橘优势产区,每到一地就一头扎进果园,为橘农现场解决技术问题,引导他们转变产业发展观念。

引领赣南脐橙爬坡过坎,给红土地一个产业依靠

       被称为“柑橘院士”的邓秀新,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柑橘产业的发展上。他至今难忘1990年第一次踏上赣南老区这片红土地时的情景:光秃秃的荒山上沟壑纵横,在夏季阳光的烘烤下,山上地表温度很高,即使穿着鞋子,脚底也被烫得起泡。当地老百姓砍光了树,就用稻草取火烧饭。讲课时,在四面透风的礼堂里,很多农民挤不进来,只能趴在窗户上听课。

       这给当时刚刚学成回国的邓秀新带来极大震撼:“赣南是柑橘原产地,适合发展柑橘产业。但由于科技落后,柑橘的品质不如进口品种,农民因此陷入贫困。”他下定决心,要让赣南脐橙走出困境,给红土地一个产业依靠。

       从1990年起,邓秀新先后46次来到赣南老区,与赣南脐橙结下了不解之缘。

       赣南脐橙的产业发展经历了爬坡过坎的过程。1999年,一场冻害让刚刚有了点起色的赣南脐橙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不少橘农在继续种脐橙还是其他果树间陷入迷茫。

       邓秀新一个一个果园跑下来,结合对国际上柑橘产区气候资料的分析,摸清了这次冻害的来龙去脉,给出了自己的判断:“脐橙适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如果没有信心,这个产业很快就会垮掉,再找一个很难。”他的话语给很多人吃了“定心丸”。2000年前后,赣南重整旗鼓,脐橙产业逆风翻盘,品牌口碑也逐渐树立起来。

       柑橘黄龙病是一种细菌病害,会导致大批柑橘果树的死亡。2013年前后,赣南的柑橘黄龙病暴发,造成死树毁园,不少橘农又动摇了。

       于是,邓秀新带领团队抓紧攻关,研发推广以“营造生态隔离系统、使用优质健康容器苗木、常态化清除病树”等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技术,使赣南柑橘黄龙病发病率由最高时期的19.7%,下降到目前的4%以内。灾害暴发的势头得到根本遏制,既巩固了脐橙产业扶贫成果、防止返贫,又提振了果农复种开发的信心。

       经过近30年的发展,脐橙成为赣州名副其实的农业“当家树”、农村“致富树”和农民“摇钱树”。截至2019年,当地柑橘种植面积达214万亩、产量154万吨,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底,赣州市贫困人口从实施精准扶贫之初的115.03万人减至2.82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37%。

       如今,邓秀新每次去赣州,果农们就围着他请教技术。他也亲身感受着乡亲们生活的变化:“最开始去讲课,农民骑自行车都很少,到了2000年前后,骑自行车的人多了;2006年左右,骑摩托车的人不少;最近几年,很多人都是开着汽车来听课。”

科研选题要从生产中来,科研成果要回到生产中去

       邓秀新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果树学博士。在他的主持下,我国首次建立起柑橘原生质体分离、细胞融合、培养及再生技术体系。他还带领团队在全球率先完成了甜橙基因组序列图谱的绘制与分析,破解了甜橙基因“密码”,研究人员可以锁定甜橙成熟期、色泽、含糖量、产量、抗病性等农艺性状,培养出更好、更健康的品种。

       除了实验室,邓秀新一年至少有50多天泡在果园,这一习惯多年来从未改变。全国柑橘产区28个综合试验站,他每年都要去十几个,我国绝大多数种植柑橘的地方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在他看来,实验室跟田间地头并不矛盾。

       “科技扶贫不只是单向输出,更多是一种互动。”邓秀新介绍,近年来他所在团队研究的绝大部分课题都来自生产一线,其中不少就是与三峡库区、赣南等产地合作开展的,因为这些地方已有几十年的数据、素材积累。“科研选题要从生产中来,科研成果要回到生产中去。只有地基刨得深,大楼才能盖得更高。”

       邓秀新经常把科技扶贫比作“四两拨千斤”。他说:“‘四两’可以拨‘千斤’,但一定不能代替‘千斤’。科学家必须要计算投入产出比,不但要考虑技术上可行,更要考虑经济上可行。”多年来,邓秀新的研究范围不局限于品种培育、栽培模式创新等纯技术问题,还覆盖了采后处理、品牌打造及市场营销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支撑了我国柑橘产业体系建设。

       邓秀新格外看重贫困地区本土科技人才的培育。“扶贫要看实效,不仅要看眼前,更要管长远。”他认为,产业成熟起来后,长效机制还是要靠本地化的人才队伍。因此,科技扶贫更重要的是培养一批“二传手”。“如果我离开当地了,农民还能干起来,那才是真正的好技术。”邓秀新说。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智慧农业赋能土特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滋养下孕育出的独特珍宝,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不可估量的地域经济价值。

0评论2025-02-08262

积极探索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培养一大批充满理想与活力,能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的农业人才。但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农业人才数量存在缺口、农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领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农业人才更为稀缺。

0评论2025-01-13260

1.4万亿斤:粮食保供的崭新台阶与奋进起点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确保粮食稳产保供需要高点强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出发。

0评论2025-01-09231

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农村的多业态与多功能,以乡村二产联动一产,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水平;加强三产统筹协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0评论2025-01-03541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0评论2025-01-02470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评论2024-12-30552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看待这项任务在明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做法?

0评论2024-12-25230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于实践中深入领悟并践行其核心理念与精髓。

0评论2024-12-25304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东北进一步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0评论2024-12-18498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0评论2024-09-0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