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端稳“中国饭碗” 我国粮食产后节约减损有力推进

2023-11-28 08:443710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部门以及粮食生产、储存、服务企业,通过产后服务、绿色仓储、科技创新等,共同耕好“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减损增效的同时还提供了更多营养选择,助力端稳“中国饭碗”。

产后服务降损失、助增收

在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下河乡岩峰粮庄,矗立着一座高30米的粮食烘干塔。

“这塔可帮大忙了,满负荷运转的话,一天可以烘干粮食500吨,烘干完以后的小麦水分可以控制到12.5%以内,通过空中输送带运输,直接可以入仓储存。”下河乡岩峰粮庄负责人王连峰说。

粮食收到囤里才踏实。“小农户种的粮食相对好晾晒、好储存,大户的粮食还得靠烘干塔、粮仓。”山东省惠民县胡集镇西屯村种粮大户赵明宝说。“现在自动化收获,地头收了马上就能装车运走、烘干、卖掉。”

夏粮、秋粮收购期间,全国各地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粮农提供运输、烘干、清理等服务,不仅方便农民收获作业,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还能减少粮食产后霉变,为“颗粒归仓”提供有力保障。

端稳“中国饭碗” 我国粮食产后节约减损有力推进

Δ108日,在山东省枣庄市西王庄镇,农机手操作机械传运利用烘干设备烘干的玉米。(孙中喆 摄)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周冠华介绍,2017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全国建成5500多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实现产粮大县产后服务全覆盖,减少了粮食损失。

减少损失就是增加收入。据介绍,2022年,全国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服务农户1700多万户,清理粮食1.6亿吨,烘干粮食4500多万吨,帮助农民减少粮食损失1200多万吨。山东省利用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已累计清理烘干处理粮食超过900亿斤,减少粮食霉变、抛洒,促进粮食减损4个百分点,节粮减损超36亿斤,助农增收超过50亿元。

绿色仓储减损耗、提品质

近日在滨州举行的全国粮食产后节约减损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参展粮储企业的监测屏幕实时显示着粮仓内的温度、湿度等粮情参数。工作人员介绍,冬季利用天然低温蓄冷,夏季开启内环流控温,避免粮食“冷芯热皮”。应用多传感器技术,建立智能粮情系统,能自动高效处理异常粮情。

科技支撑,聚焦绿色。在推进会上,一款粮库害虫诱捕装置发着蓝光,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参会者。工作人员介绍,这一产品利用粮仓害虫的趋光性诱虫,通过强力风机将诱捕来的害虫捕获,减少了化学药剂的使用。

周冠华介绍,目前,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近7亿吨,储粮技术水平总体居世界前列。控温、气调、内环流、害虫综合防治等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比例不断提高。我国粮库储粮损失基本消除,粮食储藏周期内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粮食仓储正在由“安全储粮、减损降耗”向“保质保鲜、绿色优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除了粮库外,农户的科学储粮意识也不断增强。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累计为全国农户配置科学储粮装具1000万套。吉林省农户玉米立体储粮率达到90%以上,“地趴粮”减少近1300万吨;河北省积极培育“农机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粮食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提高农村科学储粮技术水平。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农户储粮损失率由十年前的8%降至3%左右。

科学加工保营养、增效益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消费者过度追求“精米白面”的消费误区也随之而来。粮食过度加工、出品率降低不仅会造成数量损失,而且营养流失较大。近年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小麦粉、菜籽油等粮油产品的节粮减损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引导粮食适度加工、促进粮食资源综合利用,引领粮油加工企业提供更多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的粮油产品。

米糠约占糙米质量的10%,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但不同糠层中的含量不同。国家鼓励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挖掘米糠、麸皮、豆粕等综合利用潜力,提高粮食综合利用效率。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研究员刘明说:“我们有一种技术,可以精准剥皮,并精准获得相应剥皮率的全谷物产品。精准剥皮可以帮助粮油企业找到营养和口感的平衡点,应用在主食、烘焙食品和方便食品中。”

端稳“中国饭碗” 我国粮食产后节约减损有力推进

Δ图为中裕食品在现场推进会上展出的部分产品。新华社记者邵琨 摄

只要链条足够长,吃干榨净每粒粮;只要产品足够细,糟糠麸皮都有戏。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在面粉、挂面基础上,延伸小麦深加工产业链,利用小麦麸皮等加工副产物生产膳食纤维、蛋白肽等,年可节约粮食50万吨,获得增值20.5亿元。江苏创新加工工艺,提高大米留胚率,在提升营养的同时,提高出米率3个以上百分点。

来源:新华网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智慧农业赋能土特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滋养下孕育出的独特珍宝,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不可估量的地域经济价值。

0评论2025-02-08175

积极探索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培养一大批充满理想与活力,能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的农业人才。但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农业人才数量存在缺口、农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领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农业人才更为稀缺。

0评论2025-01-13189

1.4万亿斤:粮食保供的崭新台阶与奋进起点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确保粮食稳产保供需要高点强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出发。

0评论2025-01-09169

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农村的多业态与多功能,以乡村二产联动一产,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水平;加强三产统筹协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0评论2025-01-03470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0评论2025-01-02420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评论2024-12-30472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看待这项任务在明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做法?

0评论2024-12-25170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于实践中深入领悟并践行其核心理念与精髓。

0评论2024-12-25218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东北进一步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0评论2024-12-18450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0评论2024-09-0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