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大豆出路在全产业链

2023-11-21 10:343330

产能不足是大豆问题的要害,但其原因却在其他环节;提高产能是大豆产业的首要任务,其解决也离不开其他问题的解决。大豆全产业链是个整体,生产、加工、收储、消费等必须协同。

首届全国大豆产业博览会日前开幕,现场见证大豆购销项目签约,意向交易量196万吨,交易额92亿元。会上发布大豆“三图一树”,引发社会关注和业内期待。

毋庸讳言,大豆是我国主要农产品的最大短板所在,进口量最大、自给率最低。2015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约0.98亿亩,为近年最低;2020年大豆进口量超过1亿吨,为历年最高;2021年自给率仅为15%。大豆问题成为中央关切。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力扩种大豆油料。

今年大豆生产形势好于去年。针对农民种豆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国家春播前出台了被称为“豆十条”的一揽子支持政策。农情调度显示,大豆面积稳中有增,连续两年稳定在1.5亿亩以上。有关部门预计今年大豆单产增、品质好。这是加力扩种大豆油料的硕果,我国大豆保障能力再添砝码。

眼下大豆市场也好于去年。今年以来,经济加快恢复,餐饮、旅游等市场回暖,拉动农产品消费向好。四季度传统大豆制品消费进入旺季,蛋白和压榨加工景气程度都在提升,预计大豆消费将明显好于去年。大豆量增质优、消费持续向好,价格走势有望以稳为主或稳中偏强,市场预期在改善。

但也要清醒看到,大豆产业的部分弱项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此前多年,国产大豆遭受着价格风险、极端天气和成本攀升等多重冲击,保障豆农基本收益异常艰难。这两年在政策拉动下,面积和单产都有所增加。基于农业生产特性和产业发展特点,推进大豆产能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继续调动农民种豆积极性?怎样把丰收的大豆卖得更好?这些都要久久为功。

产能不足是大豆问题的要害,但其原因却在其他环节;提高产能是大豆产业的首要任务,其解决也离不开其他问题的解决。相较于三大主粮,大豆有“三高三低”,即生产成本高、市场化程度高、国际影响程度高,单产水平低、政策支持力度低、比较效益低。围绕大豆的各种产业问题交织缠绕、互为因果,破解起来自然不能头痛医头。大豆全产业链是个整体,生产、加工、收储、消费等必须协同。此次发布的“三图一树”,即生产区域布局图、单产提升模式图、消费引导图和精深加工产品树,正是全产业链思路的体现。

先要种得好。我国大豆单产仅为美国和巴西的六成,出油率也低于进口大豆。如果能补齐短板,那么竞争优势就会重塑,农民也将更有积极性。这需要高油、高蛋白、耐密等优质大豆品种,离不开科研攻关,同时也要让专家的产量变为农民的产量,并尽量控制成本。东北地区在探索粮豆轮作,其他地区在探索复合种植。开发闲置土地资源也是有效途径,然而在盐碱地种大豆也需要探索适宜品种。可见,扩面积、提单产的背后是提升品质、改良品种。

也要卖得好。农民种多种少要算效益,种前要有预期,收后要能变现。现实中,不同粮食作物的亩均收益存在差距。有的农户担心,大豆补贴力度虽然较大,但价格波动也大。因此,各地不能只盯着完成扩种,还要稳定收益和促进销售。宏观层面要保持大豆补贴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平衡好大豆和竞争性作物的比较收益。同时,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扩大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覆盖面,为农民吃下定心丸。

还要加工好。我国大豆产销分离,种植集中在东北主产区,加工大多在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产销运距长、含油率偏低、交易成本高,这些都影响压榨企业收购国产大豆的积极性。要引导大型加工企业在东北主产区扩大投资,深化主产市县与龙头企业的合作,解决产区销区错位问题。国产大豆的优势在蛋白,主渠道在食用。要引导企业开发新型大豆食品和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拓展国产大豆加工的增量空间。

提高大豆产能固然很难,但正确而有意义的事,即使艰难也要去做;愈艰难,就愈要做。唯其如此,才能逐步形成国产大豆产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乔金亮)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智慧农业赋能土特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滋养下孕育出的独特珍宝,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不可估量的地域经济价值。

0评论2025-02-08262

积极探索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培养一大批充满理想与活力,能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的农业人才。但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农业人才数量存在缺口、农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领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农业人才更为稀缺。

0评论2025-01-13260

1.4万亿斤:粮食保供的崭新台阶与奋进起点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确保粮食稳产保供需要高点强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出发。

0评论2025-01-09232

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农村的多业态与多功能,以乡村二产联动一产,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水平;加强三产统筹协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0评论2025-01-03541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0评论2025-01-02470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评论2024-12-30552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看待这项任务在明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做法?

0评论2024-12-25230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于实践中深入领悟并践行其核心理念与精髓。

0评论2024-12-25305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东北进一步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0评论2024-12-18498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0评论2024-09-0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