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万书波:和花生较真40载

2023-07-04 08:364170

“我就是个种地、种花生的。”这是花生专家、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万书波对自己的评价。“这位种花生的”从事花生栽培研究40余年,在花生高产栽培、品质栽培和粮油均衡增产等理论与技术方面连续取得重大突破,不仅屡创花生产量世界纪录,更是发展了粮棉油均衡增产种植制度,引领种植业结构调整。

万书波:和花生较真40载

万书波在了解花生苗情

屡创花生产量世界纪录

拔出一棵花生来,是累累的果实。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花生亩产不足100公斤,一度被认为是低产作物,种植面积不足3500万亩。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万书波带领团队阐明了花生产量形成机理与高产途径,创建了花生高产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其中有“冬闲换茬、翻转深耕、施专用肥”为核心的连作花生高产技术,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452.6千克,增产17.4%;针对北方产区春季升温慢、生育期积温不足的问题,建立了以“抢墒早播、垄作密植、减氮增磷、适期早控”为核心的春花生覆膜高产栽培技术,攻关田实收亩产698.7千克,20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508.5千克,成为中国大面积亩产过千斤的高产典范。

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万书波创建了单粒精播核心技术,打破传统一穴两粒的认知,打破了花生的“低产”标签,节种20%、增产8%以上,2014年至2016年连续3年实收亩产突破750千克,创造实收亩产782.6千克世界纪录,是中国花生种植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连续5年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

缓解粮油争地矛盾,引领种植业结构调整

跳出花生看花生。针对山东耕地、水资源短缺,既要扛起粮食生产大省责任,又要保障油料优质安全供给的问题,万书波带领团队创新粮油均衡增产种植制度,发展了麦油两熟双高产技术,创建玉米花生宽幅间作高效种植技术,有效缓解粮油争地矛盾,引领种植业结构调整,持续扩大花生种植面积。

万书波带领团队创建以“早套减密、前重施肥”为核心的大垄宽幅麦和小垄宽幅麦两种套种模式及高产栽培技术,以“抢茬早播、矮化增密”为核心的夏直播花生高产栽培技术。20万亩麦套和10万亩夏直播示范区 平均亩产花生分别达到417.1千克和358.3千克,支撑了中国花生面积持续扩大。

为缓解粮油争地和土地用养矛盾,万书波团队创建不同生态区玉米花生间作适宜模式,开展了肥水运筹、光热利用及田间生态规律等理论研究,研制了一体化播种机、隔离分带植保机及配套专用肥和生长调节剂,创建玉米花生宽幅间作全程机械化高效种植技术。开辟了稳粮增油、拓展花生种植空间的新途径,连续3年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经中国工程院组织专家现场验收,在玉米稳产基础上亩增花生190千克,较纯作玉米节氮12.5%、提高土地利用率10%、亩效益增加500元以上。

创建中国花生品质评价基础标准

为明确花生品质形成机理,万书波团队创建了品质评价基础标准,首次完成中国花生品质区划,建立了脂肪与蛋白质定向调控技术,实现品质和产量协调提高。团队解析了花生品质构成及内在关系,明确脂肪、蛋白质、油亚比等指标的变异幅度和分布区间,建立花生品质信息数据库,创建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油用花生》和《食用花生》行业标准,成为中国花生品质评价基础标准。首次完成中国花生品质区划,为花生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持续聚焦产业瓶颈,探索资源高效利用调控机制,开拓花生降本提质增效新途径。根据花生不同生育期需肥规律,创建全程可控施肥技术,研发出多层膜控释肥和分层施肥机械,化肥减施20%以上,列入山东省主推技术。发挥作物边际效应和根瘤固氮作用,建立以花生为主体的带状轮作复合种植技术,土地当量比提高9%-15%,入选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

作者:丛萍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智慧农业赋能土特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滋养下孕育出的独特珍宝,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不可估量的地域经济价值。

0评论2025-02-08262

积极探索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培养一大批充满理想与活力,能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的农业人才。但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农业人才数量存在缺口、农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领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农业人才更为稀缺。

0评论2025-01-13260

1.4万亿斤:粮食保供的崭新台阶与奋进起点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确保粮食稳产保供需要高点强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出发。

0评论2025-01-09232

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农村的多业态与多功能,以乡村二产联动一产,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水平;加强三产统筹协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0评论2025-01-03541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0评论2025-01-02470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评论2024-12-30553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看待这项任务在明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做法?

0评论2024-12-25230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于实践中深入领悟并践行其核心理念与精髓。

0评论2024-12-25305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东北进一步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0评论2024-12-18499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0评论2024-09-0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