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仝志辉: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发展模式

2023-03-13 10:394410

各地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以整合村集体所有资源带动内外资源联动,构筑产权关系清晰的集体经营基础。在确立集体经济运行机制过程中,首要任务是进行各类集体所有资源的整合,以最大限度实现资源收益。土地是农村集体所有的最基础资源,整合土地资源,往往可以成为带动村庄内部其他资源整合、吸引外部资本合作的基础。例如,四川省成都市战旗村从2003年开始推进农地集中经营,经过多次努力,现在全村已经集中农地1700多亩,除了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经营450亩之外,其余1000多亩引进台资农文旅企业、本地种植大户进行经营。不仅改善了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了农业产值,而且在村域范围内调整了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全域提升的空间价值使得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外来资本、经营主体的合作迈上新台阶。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全村土地资源的所有者,通过整合土地资源的方式,实现了全村从各类土地分散无序利用到集中高效利用的转型。

构建有利于集体经济发展的治理架构,实现集体经济内部治理和对其外部监管的科学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依托的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必须保证其能代表和实现成员集体的利益。为此,需建立对村级和乡镇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县乡监督体系,同时,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设立对重大经营决策和收益分配的管理机构。例如,北京市海淀区于2013年底在全国率先设立区镇两级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对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合同管理进行监督指导,对其加强审计,进行绩效考评,有效发挥了对集体经济组织的监督、智力和技术扶持、业务指导和发展导向引导的多重作用,海淀区农村集体2020年总资产超过2000亿元,约占全市总量的五分之一。对集体经济组织的内部治理,各地除了贯彻落实省级农村集体经济资产监管制度,在具体模式上还结合各自的内部产权结构、发展目标等,探索了很多有效方法,如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

在试点示范和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确定稳健的经营方式。集体资源属于村集体所有,不能随意定价、随意对外合作、不问风险与效益。要找到对集体资源资产合理的估价和定价方法,进而结合村庄的资源特点、外部市场条件以及合作方的优势,探索特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营方式。各地先后发展了省、市、县级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为村集体经济资源资产的定价和交易开辟渠道。如天津农村产权交易所发展势头良好,2022年全年由外地投资人成功流转的天津市集体资源资产交易项目195个,合同总金额1.33亿元。成立至今,该交易所外地投资人累计参与项目751个,合同总金额约40亿元,投资人覆盖30个省(区、市)。

逐步确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推动集体经济和农户经济共同发展。在集体整合资源并通过经营获取投资收益后,要能积极吸引农民将自己的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到有集体股或集体投资的经营主体,从而形成集体和村民个体共同发展的局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要充分动员村民,实现集体和村民个体一起发展,从而使得集体经济发展有充分的内生动力。目前各地普遍在集体经济发展中使用的股份合作制形式就是这样的经营模式。在发展集体和个人都入股的股份合作制经营时,要规定好集体股和个人股之间的比例,对个人股的最高入股额作出规定。例如,云南省昆明市青鱼社区选定通过发展水上乐园来发展集体经济,社区集体经济占15%股份,由社区党委书记、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干部带头用土地、资金入股,让村民致富有信心。为了控制村民投资风险和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村民,设置了每股5000元、每户入股最多不超过200股的投资规则,筹集资金2050万元,村民入股率达92%。集体收益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关爱困难群众、救助孤寡老人等公共支出,保障社区困难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村内入股村民分红从2019年的每股1000元提高至2021年的每股5000元。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经济日报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智慧农业赋能土特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滋养下孕育出的独特珍宝,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不可估量的地域经济价值。

0评论2025-02-08262

积极探索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培养一大批充满理想与活力,能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的农业人才。但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农业人才数量存在缺口、农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领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农业人才更为稀缺。

0评论2025-01-13260

1.4万亿斤:粮食保供的崭新台阶与奋进起点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确保粮食稳产保供需要高点强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出发。

0评论2025-01-09231

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农村的多业态与多功能,以乡村二产联动一产,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水平;加强三产统筹协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0评论2025-01-03541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0评论2025-01-02470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评论2024-12-30552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看待这项任务在明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做法?

0评论2024-12-25230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于实践中深入领悟并践行其核心理念与精髓。

0评论2024-12-25305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东北进一步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0评论2024-12-18498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0评论2024-09-0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