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王亚华: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步伐

2023-02-22 09:133370

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乡村都曾因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面临各种挑战,而数字技术革命给农业发展和乡村治理带来全新改变。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蓬勃兴起,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治理现代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将数字技术广泛融入农业产业发展的各环节,利用数字技术服务乡村发展和治理,已成为世界潮流。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和智慧农业方面的实践起步较早,形成了具有借鉴价值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这些国家和地区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发展融合生产、加工、销售终端全流程在内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如澳大利亚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全面的数据采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精准的数据分析利用平台,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管控、精准运行和科学管理。以色列采用数字技术建设了农业生产培训平台,将农业前沿技术、市场变动等信息向农业经营主体实时公开,帮助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助力其提升农业生产技能。

它们还积极推动农业发展中的数据共享,促进智慧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如欧盟于2018年推出《欧盟农业数据共享行为准则》,于2020年发布“欧洲数据战略”提出分享和获取与农业生产相关数据规划,并通过开放两颗卫星系统、搭建FaST开源数据平台等,精准指导不同规模农场的农业生产过程。日本高度重视农产品交易的数字化,从1997年开始就逐步对各地农业市场进行数字化改造,建立了完善的市场信息服务系统。

此外,推动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普及,提升乡村公共服务质量和增进农民现代文明生活水平,也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做法。如法国通过政府集资模式广泛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无线和互联网技术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实行“让学校进入数字时代”发展战略,推动各学校配备数字化教学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为分散在各乡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和学生交流提供便利;通过乡村家庭联盟开展智慧乡村建设工程,为地方农民提供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培训。

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2020年启动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此外,还发布《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政策文件。截至20226月,中国乡村网民规模达2.93亿;乡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覆盖,实现“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和乡村治理领域广泛应用,乡村电商快速发展,为加快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利条件。

数字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应因地制宜,使数字乡村建设与地方实际和发展模式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农业产业的数字化运用应充分考虑特色产业方向,针对各地休闲农业、农技服务、乡村淘宝、直播带货、绿色农场、康养小镇等不同发展战略,采用多样数字技术路径。积极构建产学研协同体系,保证技术适宜同样重要。数字技术和应用的开发需要紧贴乡村需求和地方特色,推动其在乡村数字化治理、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产品市场流通等领域充分发挥作用。

同时,中国数字乡村建设还要以人为本,培育乡村数字人才和增强农民数字素养,将数字技术积极运用于乡村福利、教育和环境等领域。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等建立公平合理奖励机制,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增强人们的幸福感。以数字技术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共治是基本路径。如由政府搭建社区管理服务平台,方便村民通过智能手机实时查看社区状况和反馈问题,也为远离家乡的村民进一步了解家乡发展、参与家乡建设提供渠道,提高村民的归属感和投入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数字技术正在推动中国乡村深刻变革,为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全面赋能。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这将进一步加快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步伐。把握数字时代机遇对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这一进程将会塑造乡村文明新形态,成为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为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来源:人民日报 2023220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智慧农业赋能土特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滋养下孕育出的独特珍宝,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不可估量的地域经济价值。

0评论2025-02-08179

积极探索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培养一大批充满理想与活力,能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的农业人才。但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农业人才数量存在缺口、农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领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农业人才更为稀缺。

0评论2025-01-13191

1.4万亿斤:粮食保供的崭新台阶与奋进起点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确保粮食稳产保供需要高点强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出发。

0评论2025-01-09174

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农村的多业态与多功能,以乡村二产联动一产,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水平;加强三产统筹协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0评论2025-01-03472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0评论2025-01-02423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评论2024-12-30474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看待这项任务在明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做法?

0评论2024-12-25172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于实践中深入领悟并践行其核心理念与精髓。

0评论2024-12-25221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东北进一步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0评论2024-12-18451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0评论2024-09-0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