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农民日报专访|唐仁健解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

2023-02-15 09:013790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20个中央一号文件。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就文件精神专访了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2022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逆境夺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731亿斤,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好、更牢,为稳预期、稳物价、稳信心提供了重要支撑。

唐仁健介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多措并举、综合发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年粮食工作目标的重点是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将开展吨粮田创建,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多油并举扩面增产。唐仁健说,今年将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这件事不是能不能、行不行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必须干的问题,要集中必要资源力量和手段,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

措施上,重点是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严格耕地用途管控,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务,抓紧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更好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把大面积提升单产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粮油生产的重点,集成组装推广一批高质高效技术品种。

政策上,重点是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扩大大豆政策性收储和市场化收购,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今年将继续把经国务院同意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下达各省(区、市),分品种压实种植面积,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以责任落实推动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唐仁健介绍,当前粮食生产和春耕备耕总体形势较好,要紧盯不放抓好春管春耕,抓住小麦油菜苗情转化关键期,分区分类加强精细指导,采取有效措施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全力夺取夏季粮油丰收。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唐仁健介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之一进行强调部署,要求压紧压实各级责任,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落实,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隐患。衔接好落实好对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各项帮扶政策,实行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以开发式帮扶为主;对需要兜底帮扶的,做好与低保等政策衔接,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

唐仁健说,下一步将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扶志扶智,聚焦产业就业,着力用发展的办法,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用好中央财政衔接补助资金,把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引进培育一批效益高、可持续、群众尽可能多参与的富民产业。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持续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等重点区域的政策倾斜力度,组织东部地区发达县与脱贫县开展携手促振兴行动,带动脱贫县更多承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土特产”文章。今年一号文件对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具体部署,重点在深挖乡村产业特色、加快推进产业融合、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上下功夫。

唐仁健说,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要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进产业融合,纵向上要贯通产加销,横向上要融合农文旅,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要以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县城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增强重点镇集聚功能,既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也要引导企业在带动农户、服务农户中发展壮大,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2022年,我国农民收入首次迈上2万元大台阶,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下降到2.45。唐仁健介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作为重点任务进行部署,全面实施产业提升行动,集中资源力量支持重点产业做优做强,把返乡入乡创业作为重要抓手,协调创设更加务实管用的人才支持政策,推动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拓展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空间。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通过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

唐仁健强调,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带动农民增收的一条新路子,要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推行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种模式,探索村村抱团发展、村企村社联动发展、职业经理人入村共赢发展等多种形式,提高收入和服务带动能力。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党的二十大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作出具体部署。唐仁健介绍,重点是硬件软件两手抓,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着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

硬件上,将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为重点,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着力构建规划引领机制、风貌引导机制和农民参与机制。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建设,集中力量先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先安排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建设项目。建设中要把原生态乡土特点彰显出来,把现代化生活元素融入进去,要多听一听群众的意见,引导农民全程参与乡村建设。

软件上,要把和的理念贯穿乡村建设始终,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整合积分制、清单制等行之有效的抓手,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努力成风化俗。

唐仁健表示,要深化农村改革,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增动力、添活力,强化投入、人才和体制机制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飞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智慧农业赋能土特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滋养下孕育出的独特珍宝,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不可估量的地域经济价值。

0评论2025-02-08262

积极探索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培养一大批充满理想与活力,能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的农业人才。但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农业人才数量存在缺口、农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领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农业人才更为稀缺。

0评论2025-01-13260

1.4万亿斤:粮食保供的崭新台阶与奋进起点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确保粮食稳产保供需要高点强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出发。

0评论2025-01-09232

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农村的多业态与多功能,以乡村二产联动一产,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水平;加强三产统筹协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0评论2025-01-03541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0评论2025-01-02470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评论2024-12-30553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看待这项任务在明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做法?

0评论2024-12-25230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于实践中深入领悟并践行其核心理念与精髓。

0评论2024-12-25305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东北进一步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0评论2024-12-18499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0评论2024-09-0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