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唐华俊院士:立足国情推动我国智慧农业发展

2022-12-21 09:243570

“当前,我国农业数字经济产业规模约6000亿,预计到2025年将翻倍达到1.26万亿。”在12月16日举行的“智慧农业创新院士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原院长唐华俊表示,“发展中国智慧农业,需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建立好数字技术落地的数字生态,进一步强化农业农村数据资源整合建设等。”

唐华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原院长。受访者供图

唐华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原院长。受访者供图

从农业1.0到农业4.0

当今社会,智慧农业方兴未艾,在农产品供给和安全、绿色、营养、健康的食物保障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唐华俊表示,“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实现品质高、产业效益高、农业生产效率高、经营者素质高、国际竞争力高的目标,智慧农业将会发挥非常关键的支撑作用。”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农业的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加快。唐华俊表示,如果把人力、畜力作为主要生产手段的传统农业,称为农业1.0,那么,在经历了机械化的农业2.0时代,杂交育种、化肥农药提升生产力的3.0时代,今天,农业已经进入了4.0时代。“农业4.0时代的特征,主要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应用为特征。”

近年来,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迅速。唐华俊介绍,2016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布局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工作,国家及有关部委发布了大量规划,全力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各地也在全面推进中央部署的落实。“当前,我国农业数字经济产业规模约6000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26万亿,智慧农业将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智慧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也在快速发展。数据显示,我国智慧农业相关的研究论文、技术、设备等日渐增多,“当前,智慧农业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包括农业信息感知与获取、精准作业、智能控制、信息等。同时,企业也做了大量实践,并且有了众多的应用模式,如养猪、养鸡、种菜等,尤其在全产业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数据、处理、应用三大重点任务

数据是数字产业的基础,也是智慧农业的根基。2019年,我国首次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数字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智慧农业的发展,首先要解决数据的问题。”唐华俊说,“解决数据的来源问题,还是要解决天空地一体化的问题,包括卫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等各方面的数据。仅卫星数据,不能解决具体的操作层面的问题,没有宏观的数据,很多问题也解决不了。因此,必须获取卫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等多种不同的数据。”

获取数据之后,数据的处理成为第二个关键问题。唐华俊介绍,获取数据后,需要相关应用的模型和算法来进行处理,“数据是死的,还要建立相关应用场景、相关应用比例的模型和算法。”

智慧农业的发展,最终要落地到应用场景之中,落地到具体的用户之中。唐华俊说,这方面,涉及到云端协同等多个问题,云端协同,就是把复杂的数据、模型变成相关用户用得上的信息和方案。

“未来,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需要解决这三个核心的问题,即数据来源、数据处理、数据应用的问题。”唐华俊说。

立足国情多方面保障科技发展与运用

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农业不同,智慧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农业、环境、工程多方面的共同协作。“我们和美国、日本、韩国等国情不同,发展我们自己的智慧农业,必须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唐华俊说。

对我国未来智慧农业的发展,唐华俊提出,首先要建立好数字技术落地的数字生态,“重点是政策环境,如加快数据方面的法规出台和实施,形成不同领域的相关政策,为建立数字要素市场提供政策、提供法律、提供智慧的保障。同时,还要完善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政策体制机制。”

第二是提升社会对智慧农业的科学认知。唐华俊表示,“智慧农业实际上是以数据作为关键的生产要素驱动因子,来驱动实现自动化运转和智能化运行。因此,没有数据驱动的物联网,就是一个工具,没有数据驱动的机械也仅仅是机械换人,谈不上智慧农业。”

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建设。唐华俊介绍,当前,各部门、各领域都有自己的数据,但数据壁垒依然存在,“第三方面,需要下大力气打破数据壁垒,将数据进行有效地汇集整合,才能够在生产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智慧农业是一系列农业核心技术的综合运用,唐华俊认为,加快技术综合集成,是未来第四个关键任务。“一方面要补齐现在智慧农业核心技术应用的短板,比如说传感器、模型、算法的问题等;另一方面要推动智慧农业技术从散装到整装再到集成。”

智慧农业技术快速发展,但要应用到怎样的环境中?如何加快产业的发展?唐华俊认为,未来应强化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建设。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经营主体来建设智慧农业应用的场景,提出差异化的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伦理的变化。唐华俊认为,未来需重视数字技术的社会属性,未雨绸缪,做好规避风险和应对挑战的准备,“数字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脆弱性、复杂性,很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如机器替代人力、人更依赖机器的问题,还有数字化带来的道德、隐私问题,区域鸿沟、人群鸿沟、教育鸿沟等问题。如何来规避数字化本身特点带来的挑战,如何处理智慧农业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是未来智慧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工作。”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智慧农业赋能土特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滋养下孕育出的独特珍宝,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不可估量的地域经济价值。

0评论2025-02-08262

积极探索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培养一大批充满理想与活力,能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的农业人才。但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农业人才数量存在缺口、农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领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农业人才更为稀缺。

0评论2025-01-13260

1.4万亿斤:粮食保供的崭新台阶与奋进起点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确保粮食稳产保供需要高点强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出发。

0评论2025-01-09232

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农村的多业态与多功能,以乡村二产联动一产,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水平;加强三产统筹协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0评论2025-01-03541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0评论2025-01-02470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评论2024-12-30553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看待这项任务在明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做法?

0评论2024-12-25230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于实践中深入领悟并践行其核心理念与精髓。

0评论2024-12-25305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东北进一步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0评论2024-12-18499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0评论2024-09-0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