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乔红院士:农业机器人是战略必争的领域

2022-12-20 10:083450


“我国农业呈现人口多、耕地面积较多、作物种类多,但劳动力少、人均耕地少的特点,打通农业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接口,有望实现更好的自主、高效、精准和低成本的中国特色农业应用和发展。”在12月16日举行的“智慧农业创新院士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乔红表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乔红。受访者供图

农业现代化中的智能需求

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到二零三五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针。

在农业现代化历程中,高新科技的运用正在不断深入和加快,农业生产中的智能需求不断增强,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需要的农业传感器数量大约为3000万个,其中采购进口数量约1800万。农业智能技术、设备的创新与研发需求巨大。

同时,与美国的集约化农业、日本的精准化农业、荷兰的工厂化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不同,乔红介绍,我国农业显现出“多”与“少”同时存在的特点,“多”是人口多、耕地面积比较多、粮食作物的种类比较多,“少”是劳动力比较少、人均的耕地面积少。此外小农生产的模式长期存在也是特点之一。

“针对典型的大田果蔬和畜禽行业特点,在这些农业典型场景中,能不能打通农业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接口,是能否实现更好的自主、高效、精准和低成本的中国特色农业应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乔红说。

乔红所在的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最早开展类脑智能研究的国立研究机构,也是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学院”牵头承办单位,乔红表示,在智慧农业领域,“我们希望从农业的需求出发,打通农业、AI和机器人的接口,更好地实现自主、高效、精准、低成本的中国特色农业发展和应用。”

AI赋能农业智能联动

和标准化程度更高的工业不同,农业生产的个性化、特异化色彩更强,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地块、不同的作物对农业机械的需求不同。

“比如在农业传感器方面,我们需要一种低成本的农业专用的传感器、芯片和智能算法,我们也需要把软硬件一体化和AI进行设计,使得硬件设计的过程能够更快。我们还要考虑复杂高动态场景无损无感的检测。”乔红说。

低成本、快设计、可实现复杂场景检测的农业传感器如何研发?乔红提出,是否可以通过多种小型的传感器联合组合,形成快速、精准、低成本的智能联动。

“近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联合研究,认为整体思维和系统认知分析技术是实现农业科技突破的首要前提。”乔红说,“用多个小的传感器来做事情,它的成本可以下降为原来的1/10,效率能够提高12倍。”

如何实现这一设想,乔红表示,目前仍面临许多技术挑战和难题。“一是如何分布,在大田、果蔬场景或畜禽场景中,怎么分布低成本的异构传感器,使它能够对整体建模,且可能达到概率上的稳定性,这是未来需要解决的。同时,多元异构信息怎么融合,也是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三是多个传感器组在一块,形成了怎样的鲁棒融合,使得整体能够容错。四是如何适应不同气候、不同环境的农业生产场景,这需要把持续学习和泛化能力,引入到协同之中。”

农业机器人作用不可替代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类日渐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机器乃至机器人承担了最为艰苦的劳动,农业亦是如此。“在保障粮食安全、抢占全球农业制高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农业机器人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相信是有战略意义的。”乔红说。

未来的农业机器人会是怎样的?乔红在演讲中描绘机器人进行农业生产的场景,机器人手是灵巧的、脚是敏捷的、眼是明亮的、脑子是聪明的,同时它的手足眼脑也是融合的,这样的机器人,可以为人类做很多事情。

“举例来说,在一个大田或果树生产的场景中,机器人的手必须灵巧,我们不可能给每一棵果树、每一个果实建模,但机器人需要准确地抓到每一个苹果,每一个草莓,它会碰触植物,但又不会损伤到茎叶。”乔红说,“它的足可以适应更广泛的地形,现在4足已经做得很好,未来会不会有两足机器人,可以在不平坦的耕地上进行作业。机器人还要有明亮的眼睛,适应不同季节、不同环境的变化,实现快速地迁移、抓取等。它还要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可以实现和人的畅通交流,不用下达很多指令,简单的词汇就可以和它互动,还可以自动抗干扰,对一些突发状况进行预警或应对。”

实现这一场景,不只有手、眼、足、脑的设计,乔红表示,未来的农业机器人,是一个整体,需要宏观地做人工智能设计,“还要考虑在全都是用自主化的硬件时,能不能用软硬件一体化的方式,来解决一些硬件的损伤造成的困难。”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智慧农业赋能土特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滋养下孕育出的独特珍宝,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不可估量的地域经济价值。

0评论2025-02-08262

积极探索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培养一大批充满理想与活力,能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的农业人才。但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农业人才数量存在缺口、农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领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农业人才更为稀缺。

0评论2025-01-13260

1.4万亿斤:粮食保供的崭新台阶与奋进起点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确保粮食稳产保供需要高点强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出发。

0评论2025-01-09232

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农村的多业态与多功能,以乡村二产联动一产,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水平;加强三产统筹协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0评论2025-01-03541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0评论2025-01-02470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评论2024-12-30553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看待这项任务在明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做法?

0评论2024-12-25230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于实践中深入领悟并践行其核心理念与精髓。

0评论2024-12-25305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东北进一步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0评论2024-12-18499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0评论2024-09-0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