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推动乡村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12-05 11:183280

作者:赵献东(中共许昌市委二级巡视员),陈改君(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数字经济正加速渗透到广大乡村地区,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应运而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主动抓好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推动乡村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添能蓄力。

推动乡村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推动乡村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既可以通过发挥文化的经济属性,激发产业活力,促进农民物质富足;也可以通过发挥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强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民精神富有。

推动乡村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引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当前,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最薄弱的环节仍然在乡村,乡村文化产业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完善的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借助科技驱动力,发挥数字文化势能,推动乡村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既能够弥补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短板,促进乡村经济振兴;也能够有效保护乡村的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推动乡村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我们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推动乡村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既能够使乡村主体在参与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环节中实现自我观念塑造,提升自身劳动素质,实现文化“抚人”;也能够为乡村主体的生存发展创造更多经济可能,实现文化“抚业”。

推动乡村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产业相比,数字文化产业具有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等独特优势。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推动乡村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动乡村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铸好产业品质。首先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等内容,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发展软实力。其次,深入挖掘地方戏曲、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和整理。第三,要深入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如本地戏曲、绘画艺术的表演者和传承人,同时也要引导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文化工作者等投身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

推动乡村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做好政策支持。建立健全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保障体系,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激励政策,营造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良好环境。要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产业龙头,并加强对小微型数字文化产业的引导,避免同质化竞争,塑造良好的发展生态。要建立健全乡村数字文化产业领域法律法规,加强对乡村数字文化企业的版权保护,为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推动乡村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搭好技术平台。要搭好“数字+传播”平台,借助短视频、直播等跨媒介、立体化传播乡村文化。要搭好“数字+产品”平台,依托新兴载体构建文化赋能产业。要搭好“数字+文旅”平台,借助大量使用数据驱动商业模式的数字平台重构文旅产业新格局。要搭好“数字+创客”平台,提升创客数字工具使用能力,赋予乡村文化创新、创意、创业新动能。

推动乡村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抓好人才培育。要抓牢“在乡人才”。加强对乡村干部、农村实用人才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字化技能培训,提升农民数字技能。要抓实“返乡人才”。吸引新乡贤、文化创客、数据分析师等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返乡创业,引领乡村发展潮流。要抓活“下乡人才”。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引导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大型文化企业的专业人才下乡帮扶,加大数字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强化乡村人才支撑。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当前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推动乡村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多管齐下,协调共促。要铸好产业品质,“领航”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要做好政策支持,“护航”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要搭好技术平台,“助航”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要抓好人才培育,“续航”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假以时日,数字文化产业将为推动乡村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注入持续动力。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智慧农业赋能土特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滋养下孕育出的独特珍宝,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不可估量的地域经济价值。

0评论2025-02-08262

积极探索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培养一大批充满理想与活力,能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的农业人才。但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农业人才数量存在缺口、农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领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农业人才更为稀缺。

0评论2025-01-13260

1.4万亿斤:粮食保供的崭新台阶与奋进起点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确保粮食稳产保供需要高点强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出发。

0评论2025-01-09232

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农村的多业态与多功能,以乡村二产联动一产,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水平;加强三产统筹协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0评论2025-01-03541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0评论2025-01-02470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评论2024-12-30553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看待这项任务在明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做法?

0评论2024-12-25230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于实践中深入领悟并践行其核心理念与精髓。

0评论2024-12-25305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东北进一步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0评论2024-12-18499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0评论2024-09-0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