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任海军:建设农业中关村 打造数字农业先行区

2022-11-09 09:293600

农业中关村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形成了纵向联通农业科研、生产、加工、物流等全产业链关键环节。

86日,2022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数字乡村分论坛上,平谷农业中关村党组书记、主任任海军以《建设农业中关村打造数字农业先行区》发表演讲,他谈道,当前数字经济正展现出蓬勃发展生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未来,数字化将成为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技术革命。论坛现场,任海军就数字农业发展与平谷农业中关村发展等进行交流分享。

任海军:建设农业中关村 打造数字农业先行区

平谷农业中关村党组书记、主任任海军。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农业中关村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

任海军表示,在数字化时代浪潮下,平谷区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和相对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抓住了农业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先后荣获“北京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在此基础上,平谷区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打造“高大尚”平谷的奋斗目标,其中,居首的“高”就是建设高科技的农业中关村,打造农业中国芯,探索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走在前列。

任海军谈道,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也对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打造种业之都进行了明确,进一步开拓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当前,农业中关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形成了纵向联通农业科研、生产、加工、物流、营销、质保、追溯、品牌等全产业链关键环节,横向涵盖现代种业、智慧农业、智能装备、生物技术、营养健康、食品安全等六大前沿产业领域的数字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速装上了数字“引擎”。

打造无边界的农业科技产业“云园区”

任海军介绍,目前,平谷农业中关村通过智慧管理,将产业与新基建、新场景、新服务的空间建设有机结合,开辟“资源地图、产业地图、科技地图、产业大脑、政务服务、交流合作、智慧园区”七大功能板块,使“科技、投资、产业”与“生产、生活、生态”交相融合,构建“科研共享、科创孵化、科贸转移、科教兴农”四个维度科研产业生态服务圈,打造农业科技链服务产业链的云端大孵化器。“这样一个可感知、可思考、可执行的智慧园区生态系统,也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了农业中关村的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平谷农业中关村正不断加强大数据采集与研发应用,打造“一图观‘三农’、一网管全程、一库汇所有”的“云平台”。大力推动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的畜禽、果业数据分中心建设,依托农业农村部数字研究院,联合阿里集团、爱科农等国内数字化领域头部企业,建设平谷区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开展农业生产经营、行业监管、乡村治理、公共服务等数据采集与研发利用,为产业融合、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综合服务。

打造现代农业“云大脑”

“此外,我们还以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深度融合为发展路径,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的‘云大脑’。”任海军称,平谷农业中关村深入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现代高新科技,在大桃、玉米等果蔬、作物的生产、分拣和销售全产业链环节进行集成应用,建成了一批数字农园、智慧果园等应用场景。

例如,围绕智慧果业发展,去年,平谷农业中关村在峪口镇打造了一个60亩的“未来果园”管护模型,通过无人植保、远程监控、大数据溯源,既减少了成本,又提高了质量,建立了数字化可持续果品产业的示范。还通过“认领农业”销售模式,让“未来果园”成为了市区居民线上“种树”、线下体验的好去处,开辟了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近期,我们在这个村挂牌成立了全国第二家大桃‘盒马村’、全市首个农副产品‘盒马村’,利用数字化手段,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模式,以大桃产业为示范,创新农业中关村产业发展新思路。通过与盒马共同开展助农行动,也为‘雹伤桃’的销售难题打开了销路。”

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产业“数据孤岛”

围绕智慧养殖发展,平谷农业中关村以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引领种业创新,研发培育了“沃德188”“沃德158”肉鸡新品种,突破了白羽肉鸡核心种源“卡脖子”技术。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科研攻关,开启我国肉鸡产业种源自主的新时代。并且建立蛋鸡数字养殖体系,通过建立大数据系统,对环境数据、饲喂数据、生长数据等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养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同时还建立峪口禽业“智慧蛋鸡”数字经济平台,为蛋鸡养殖户提供养殖资讯、生产技术、农资农产交易等一系列服务,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产业上中下游“数据孤岛”,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三流合一”。

此外,围绕农业无人技术、智能设备等方面,平谷农业中关村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装备产品。例如目前跟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设农业无人机系统研究院,重点发展农业无人系统关键技术和实用产品研发生产与示范应用。无人机也充分发挥作用,带动了下游两家科技创新企业入驻。同时还与周边应用场景联动,建立集数据分析、远程控制、智能托管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农场管理系统,在温室、果园、大田、渔场等各类场景广泛应用,形成了一套智慧化、多业态、示范性、可持续的农业科学数据监管模型。

任海军表示,未来,平谷农业中关村还将以数字化赋能科研成果转化、头部企业招商、中小企业孵化、应用场景建设全周期全要素的发展平台,以数字引领、智链未来,着力打造数字农业农村的标杆,打造农业中关村的数字标杆,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字经济新生态,走出一条具有农业中关村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新京报记者曹晶瑞

编辑张树婧校对柳宝庆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智慧农业赋能土特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滋养下孕育出的独特珍宝,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不可估量的地域经济价值。

0评论2025-02-08179

积极探索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培养一大批充满理想与活力,能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的农业人才。但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农业人才数量存在缺口、农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领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农业人才更为稀缺。

0评论2025-01-13191

1.4万亿斤:粮食保供的崭新台阶与奋进起点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确保粮食稳产保供需要高点强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出发。

0评论2025-01-09174

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农村的多业态与多功能,以乡村二产联动一产,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水平;加强三产统筹协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0评论2025-01-03472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0评论2025-01-02423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评论2024-12-30475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看待这项任务在明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做法?

0评论2024-12-25172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于实践中深入领悟并践行其核心理念与精髓。

0评论2024-12-25221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东北进一步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0评论2024-12-18451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0评论2024-09-0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