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张红宇:传承者兼业+外来者专业=中国农业未来的基本模式

2022-09-22 08:554310

近日,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应邀参加腾讯“中国益公司”高端访谈栏目《致善》,就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等问题阐释了相关看法。他认为,目前大家普遍认为的种田不挣钱,根源在于规模太小,收入低是规模决定的,不是产业决定的。

张红宇:传承者兼业+外来者专业=中国农业未来的基本模式

张红宇在接受访谈时候表示: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一定是多元化的。全球农业现代化有两大模式,一个是美加农业现代化,一个是日韩农业现代化,前者是以资源性农业现代化为主,强调的是劳动生产效率越高越好。土地资源广袤,主要生产单一的农产品,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规模化生产。反过来日本、韩国与中国有点类似,人多地少。所以特别强调土地产出效率,强调的是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中国农业发展兼有美日韩模式的影响,但是又不同于美国单一模式,也不同于日韩单一模式,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是多元的。

中国既有美国式农业,也有日本韩国式农业的表现。比如在中国的东北和新疆就是典型的资源化农业生产,人少地多,规模化的作用特别明显,农业生产效率很高。相对应的,在四川成都平原、在贵州、云南、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就是比较典型的集约化农业,小块小块的地,但是不缺劳动力,不缺技术,甚至不缺资本,农业生产的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特征显著。

中国农业多元化有鲜明特征,一是资源禀赋多元,比如东北一马平川,人少地多,西南山区和大城市郊区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禀赋差异很大;二是资源禀赋多元,就决定了产业类型多元,比如说一说到美国农业,可能就想到玉米、大豆、棉花,这些农作物都是规模化生产。一想到日本农业、韩国农业、以色列农业,就想到智能温室,工厂化农业。而中国几乎所有的农业产业类型都有、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糖料、蔬菜水果应有尽有,猪牛羊畜禽养殖,水产捕捞养殖无一空白,农业产业产品类型多元。三是主体和经营方式多元。日本、韩国和美国都是相对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美国以大农场为主,日本和韩国主要以小农户+合作社为主。在中国,又有大农场,又有小农户,还有农业企业。又有国有的,有集体的,还有私人经营的。有规模化生产的,也有集约化经营的。四是政策组合多元。有全国性政策也有区域性政策。最后,贸易格局多元。

中国农业现代化一定要区域化,不能搞大而全,也不宜小而全。东北的优势就是生产水稻、玉米、大豆。河南的优势就是生产小麦,贵州云南就是生产茶叶、药材,生产特色水果。北京、上海这样的郊区农业就是生产禽蛋奶类等菜篮子产品,即都市化农业,这叫区域化。

中国农业现代化一定要规模化,很多人不同意这个观点。说中国再发展几十年也还是一个小农国家,但是小农国家也可以规模化,为什么?通过土地制度创新,“三权分置”也可以搞规模化,我们过去是家家有田,户户种地,现在也叫家家有田,但是不一定户户种地。现在这个田还是你家的,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你爹承包的地,到现在承包权还是你们家的,但是你想种就种,你不想种就把这个经营权让给别人,流转出去,那么,有人把10户人家,100户人家的地流转过来,不就规模化了吗?

没有规模化就没有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没有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就没有现代化的可能,就没有农民收入增加的机会。目前全球发达国家的城乡居民收入,大体在1111.2这个区间,少有差异更大的。美欧农民、日韩农民收入都不低,而且城乡居民收入大体均衡。中国为什么不可以?但是农业需要规模化才能逐步达到这个要求。

有了规模就得讲集约化,事实上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未来格局,一定是资源性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园艺性农产品生产一定要集约化,要区分农业的产业类型。比如玉米、小麦、水稻,包括大豆、油料、糖料,这叫资源性农产品生产,完全可以机械化,从事这个产业的人越少越好,重在提升劳动生产效率。而蔬菜生产,包括特色农产品生产则需要更多的劳动、技术和资本投入,可以吸纳相对多的劳动力,重在提升土地产出效率。

所以,不要讲种田不挣钱,虽然很多人都持这种想法。但我一直的看法是,种田不是不挣钱,不挣钱是因为你的规模太小。有人说农民总是埋怨,辛辛苦苦一年种地还不如打工一个礼拜。但是一年365天,他根本不需要天天在田里干活,在机械化生产背景下,一亩小麦,两个工就可以了。一亩水稻三个工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把一亩田变成了100亩田,变成了200亩田,那就天天都有活干,你的收入低吗?不低。所以农民收入低是规模决定的,不是产业决定的。农业有没有效益不是产业特征,而是规模特征。

未来,我们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什么?是“传承者兼业+外来者专业=中国农业的基本模式”。什么叫传承者兼业?家家有地,这是传承者,中国的土地制度长久不变。一代、两代、三代不能变,这叫传承者。但这是不是你的主业呢?不一定,可能是兼业化的,我爱种就种,不爱种就拿给别人种,拿给别人种就是“外来者专业”。外来者是大户、企业、合作社,包括企业,他把所有其他不愿意种地的人的地都集中在一起,专门干这件事。结果是流出土地的干非农产业,可以挣到自己的非农收入,专门干农业的也可以挣到钱,他有规模效应,收入同样不低,甚至可能超过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

摘自益公司-腾讯新闻文章《对话张红宇:种田不如打工,并非产业问题,而是规模问题》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智慧农业赋能土特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滋养下孕育出的独特珍宝,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不可估量的地域经济价值。

0评论2025-02-08262

积极探索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培养一大批充满理想与活力,能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的农业人才。但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农业人才数量存在缺口、农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领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农业人才更为稀缺。

0评论2025-01-13260

1.4万亿斤:粮食保供的崭新台阶与奋进起点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确保粮食稳产保供需要高点强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出发。

0评论2025-01-09232

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农村的多业态与多功能,以乡村二产联动一产,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水平;加强三产统筹协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0评论2025-01-03541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0评论2025-01-02470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评论2024-12-30553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看待这项任务在明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做法?

0评论2024-12-25230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于实践中深入领悟并践行其核心理念与精髓。

0评论2024-12-25305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东北进一步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0评论2024-12-18499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0评论2024-09-0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