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杜一力:微旅游时代就是乡村旅游的时代

2022-09-21 08:513360

坐落于太湖之畔的拈花湾风光旖旎,于雨丝风片中诠释着乡村旅游的别样魅力。乡村旅游火爆背后的时代逻辑是什么?它在乡村振兴的总体战略中扮演怎样的角色?疫情后乡村旅游步入新阶段,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16日举办的“2022新时代江苏旅游发展论坛”主论坛上,围绕这些问题,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杜一力作了精彩的演讲。

杜一力:微旅游时代就是乡村旅游的时代

乡村旅游的勃兴置身于国家与时代的发展曲线之中。杜一力回顾,“七五”期间,国务院曾组织对全国旅游扶贫发展状况的大规模调查,调研结果编成了《乡村旅游扶贫八十例》。上世纪九十年代,乡村旅游在扶贫上的作用更加凸显。新世纪以来,各式各样的乡村旅游形态潮水般涌来,农业旅游示范点、水利旅游示范点、海洋旅游示范点、村镇旅游示范点、生态旅游示范点、农家乐等等,遍布全国、散点开花,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的社会、经济、生态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譬如,林业旅游的发展使林业、草原的生态得到了保护,这些保护下来的资源成为今天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宝贵家底。

“乡村旅游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伴生文化,是对它们的补充和完善。城市文明越发展,乡村价值越彰显。我们常说‘缩小城乡差距’,为什么讲‘差距’而不是‘差别’?因为城乡的差别、差异恰恰应该扩大,让城市乡村优势互补、实现各自的现代化。”杜一力说。

以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例,英国曾在工业革命过程中经历了乡村失落的痛苦,最后又找到了乡村的价值,如今,乡村作为文化在旅游中实现了永恒。杜一力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应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自然历史进程不同:“我们现在主动地利用城乡之间的差别、城乡之间发展的‘时间差’,把乡村旅游作为乡村建设的渠道,来促进城乡人群互联、优势互补。”

十九大以后,乡村旅游被置入了乡村振兴的总体框架中,意义更加深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等等。

“十九大以后,人们突然发现,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大战略是高度契合的,不仅概念契合,本质上也契合。因此,旅游业要有一种历史性的担当,对三十年来的乡村旅游实践进行深度的总结,结合新时代的要求,以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总体战略。”回过头来看当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态势——自疫情发生后,微旅游、轻度假流行,在杜一力看来,“微旅游的时代就是乡村旅游的时代”。当机遇来临,乡村旅游要实现创新转型、提质增效,必须回归乡村旅游的本质规律和基本共识,以及回应一系列的热点问题。

首先,未来乡村旅游的产品形态中,乡村性应该越来越彰显,这是乡村旅游应坚持的基本共识。眼下,乡村旅游存在景区化、公园化的趋势,在杜一力看来,景区化、公园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阶段性的突出现象,这种形式有明显优点,可以保证资源的集约高效运用,推动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它所带来的问题、特别是与周边百姓产生的矛盾也不可忽视。杜一力介绍,现在旅游业界和学界更倾向社区化的发展模式,不是景区与乡村彼此隔离、一味地消费乡村,而是强调农民作为主体进行经营,优化而不是改变乡村自然生态的开发方式,让旅游的发展嵌入乡村社区,尊重乡村,发现乡村,保护乡村,弘扬乡村,赋能乡村,最后的结果便是共建乡村,共享乡村。

眼下,乡村旅游的多种载体中,民宿无疑是其中最普遍最火热的一种,如何看待遍地开花的民宿经济?

杜一力判断,民宿经济仍将有长足的生命力。“这是因为,民宿是用最乡村的元素满足后现代的需求。我们需要放松、需要回归,这种巨大的需求是时代的需求,需求就是发展最大的动力。此外,民宿是一种以生活方式为内容的业态,通过发展民宿经济,城里人与乡下人得以发生长期的交流,这对推进农村生活的现代化很有帮助。而‘房地分离’的宅基地政策,以及最近文旅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都说明民宿的发展受到鼓励,民宿的生命力值得期待。”

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问题也是业内热议的话题,其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模式是大企业、大资本、大土地、大开发、大建设的工业化模式。杜一力评价,这种模式对三十年来的乡村振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构成了以城带乡、以工带乡的主要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整体开发,企业赋能乡村,发挥资本、品牌、人才优势,成功培育了乡村旅游的消费市场,带动了一方乡村的发展。“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个问题,即很多乡村做着做着就成了城市,如果乡村旅游继续以此为主体模式,或许将消灭乡村。”

因此,找到旅游开发和乡村结合的点,构建大企业助力乡村旅游的新模式,是实践当中发现的需要回答的新问题。杜一力认为,嵌入式或曰牵引式开发的模式或可构成一种新思路。这种开发模式同样是商业资本、品牌主导,但投资不大,主要靠品牌和精致程度“牵引”乡村,做好了之后也不改变乡村的性质。此外还有一种“湿开发”模式,如乡村文旅产业运营商品牌“隐居乡里”,实施乡村经理人计划,它旗下的北方民宿学院通过开展民宿服务培训,陪伴式指导乡村发展,推动项目地区的乡村文旅全产业全地域升级发展。

“当然,最有前途的还是乡村自主模式,农民自己成为经营开发的主体,和旅游企业同场竞技。这方面做得好的案例不多,恰恰说明乡村旅游是一篇大文章,我们的探索刚刚开始,还远没有结束。” 杜一力说。(冯圆芳)

来源:交汇点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智慧农业赋能土特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滋养下孕育出的独特珍宝,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不可估量的地域经济价值。

0评论2025-02-08176

积极探索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培养一大批充满理想与活力,能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的农业人才。但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农业人才数量存在缺口、农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领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农业人才更为稀缺。

0评论2025-01-13190

1.4万亿斤:粮食保供的崭新台阶与奋进起点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确保粮食稳产保供需要高点强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出发。

0评论2025-01-09172

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农村的多业态与多功能,以乡村二产联动一产,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水平;加强三产统筹协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0评论2025-01-03470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0评论2025-01-02420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评论2024-12-30472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看待这项任务在明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做法?

0评论2024-12-25171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于实践中深入领悟并践行其核心理念与精髓。

0评论2024-12-25219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东北进一步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0评论2024-12-18450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0评论2024-09-0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