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农业4.0时代来临!李道亮教授:如何用数字技术改变农业农村

2022-09-19 10:375150

1.0是传统农业,2.0是机械化农业,3.0是咱们今天讲的数字农业或者智慧农业,4.0就是指未来的智能农业或者无人作业。”在6日举行的新京报夏季峰会上,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道亮发表了“从全球视角看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的主题演讲,他介绍,在今天,数字技术正在快速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农民生活。在未来,无人农场、数字乡村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

农业4.0时代来临!李道亮教授:如何用数字技术改变农业农村

全球趋势数字技术改变农业模式

新京报:数字技术发展迅速,从农业角度看,目前发展的趋势如何?

李道亮:从全球角度看,主要有几个趋势,第一,农业从业人员不断下降,美国在100年间,农业从业人员从全部人口的70%,下降到2%。其他国家也是如此,最少的以色列,农业从业人员只有0.5%。而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目前是20%。第二,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也在下降,社会越发达,农业产值的比重就越小,同时,农作物产量、农业产值会增加,但比重却变得越来越小。第三,农业相关产业快速崛起,开始的时候,农业是一个专门从事粮食、肉、蛋、奶、茶等农产品生产的行业,发展之后,它就会向加工、流通、旅游等新业态发展,融合一二三产业。还有一个趋势,就是机器逐渐代替人。

新京报:机器替代人和数字技术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李道亮:过去一说农业,大家都知道苦、脏、累、差,但这种生产方式在不断地改变。从全球来看,农业生产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变化,第一是规模化,规模化必然需要机械化才能完成劳动作业,所以又实现了机械化。在机械化完成之后,开始对机器进行数字化改造,然后向精准农业发展,通过精准使用水、肥、药、饵这些生产资料,降低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农业装备之间,逐渐形成了一个互联的系统,实现了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之后,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开始派上用场,机器换人也就成为了可能,使得更少人可以承担更多的农业生产工作。

新的农具计算机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新京报:数字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帮助有多大?

李道亮: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装备化的改造,一些农业发达的国家,农业的生产效率发生重大的变化。举例来说,一个农场主雇上35个工人,就可种植五千到一万亩耕地。从设施农业来讲,一家三口,雇佣30个劳动力,一天可以产70吨西红柿,大约经营200亩的温室。从设施畜牧业来讲,夫妻两个人养2万头猪,如果是养鸡的话,可以养20万只鸡,基本实现了无人化的管理。它从鸡的饲喂、鸡舍的环境控制、鸡蛋的捡拾等方面,这些方面都不需要人的参与。还有养鱼,夫妻两个人一年可以养500吨鱼。

新京报:在乡村建设、乡村生活中,数字技术如何体现?

李道亮:生产方式的改变,推动了生活方式的改变。首先,在欧洲、美国等地,计算机成为农户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家庭使用计算机上网的比例接近100%。我国的手机普及率非常高,在乡村,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早已经普及,但计算机使用量还是比较低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差异。第二,数据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如在农业生产中,土地、种子、化肥、农药、生产技术、价格、各种管理和决策,它的依据都是数据,而我们国家目前还是以经验为主。

新京报:在农业生产之外的日常生活中,数字技术有何作用?

李道亮:数字技术在乡村和城市一体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是发达国家,城市和乡村的差距就越小,居住在乡村,同样可以享受和城市差不多的各种服务。所以,城市和乡村,实质上只是两种不同的生活而已,其他方面没有很大的差异。

待解难题我国数字乡村仍有挑战

新京报:我国数字乡村的发展,目前还有哪些差距?

李道亮:第一,我国大国小农的状态还将长期存在,规模化经营的发展仍有瓶颈,当前我国农户平均每户的经营规模,只有8亩地,这么小的规模,很难运用现代技术。第二,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等都相对较低,国外1个农民通过机械化完成的工作,我们需要100个农民。我们的资源利用率也只有国外发达国家的一半,也就是说,同样的资源,我们产量只有别人的一半。举例来说,1亩水面,传统的养殖,只能养1吨鱼,而用上先进的技术,同样的面积,同样的深度,产量可以达到50吨。第三,靠经验、靠体力的传统农业,还可能造成环境的负担。有一些农民,总觉得只要多上化肥,就能多打粮食,其实不一定是这样。并且过多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还可能导致土地、河流、湖泊污染。这些都是未来要解决的问题。

新京报:你之前提到机器换人,在人的方面,数字技术有何前景?

李道亮:我们面临着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现在一线劳动力平均年龄55岁,基本上是部分50后、60后,大部分70后是主力军,80后连5%都不到,90后不到1%,再过30年,80后就70岁了,我们必须要解决未来谁种地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同样需要依靠现代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智能设备等。

未来农业走向农业4.0时代

新京报: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李道亮:从农业的发展看,未来首先要实现规模化、组织化,只要有了规模化,那么农民的收入就会提高。比如一个人就种8亩地,种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富裕。但如果一个人种1000亩地,或者至少种300亩地,这时候的收入就会变得相对可观。其次,实现机械化,在机械化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的改造,做到最小的成本、最高的效率。然后再实现网络化,网络化之后就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不同数据之间的共享会让生产更精准。完成了网络化之后,基于数据化的人工智能就会成为可能,这时候农业智能装备或者机器人就可能出现,那么机器换人就可以得到彻底的实现。

新京报:你曾写过农业4.0和无人农场,农业4.0和无人农场有何关系?

李道亮:如果说农业1.0是传统农业,那么2.0就是机械化农业,3.0就是当前的数字农业或者智慧农业,4.0指的则是未来的智能农业、无人作业或者无人化作业的生产方式。无人农场就是对4.0情况下,农业生产方式系统的描述,无人农场并不是这个农场一个人都没有,而是生产环节没有人,体力劳动被机器替代,管理、销售、服务这些环节上还是有人的。

数字乡村技术带来未来生活

新京报:你认为,应该怎样实现未来无人农场的愿景?

李道亮:第一,数字乡村的前提必须有数字化的基础设施,网络进村、宽带入户,普及计算机,使农户有可能利用网络、计算机技术进行现代化的生产、管理、生活。第二,要加强农业的数据中心建设,耕地、耕作的品种、产量、各种数据要一张图,建立农业的大数据平台,使数据成为农业决策的重要资源。第三,加强农业机械、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改造,我国现在大田种植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0%,但设施农业、畜牧业目前还是50%,水产30%。所以加强机械化,同时在机械化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改造。第三,大力鼓励生产经营单元,如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实现生产单元的网络化。第四,鼓励农村的经济的新业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新京报:未来农业之外,农村、农民生活如何实现现代化?

李道亮:数字技术在农村、农民的现代化方面也有重要作用,首先,通过数字化加强农村治理的现代化。其次,通过数字化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比如农村的医疗、金融、缴费,生活方面的营养、健康、卫生等,通过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体系建设,提升这些方面的服务水平。第三,以信息化推进乡村的绿色发展,如通过信息化技术监测,加强农村的废弃物的管理,加强农村厕所的改革、治理,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等。

本文来源:新京报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智慧农业赋能土特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滋养下孕育出的独特珍宝,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不可估量的地域经济价值。

0评论2025-02-08262

积极探索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培养一大批充满理想与活力,能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的农业人才。但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农业人才数量存在缺口、农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领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农业人才更为稀缺。

0评论2025-01-13260

1.4万亿斤:粮食保供的崭新台阶与奋进起点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确保粮食稳产保供需要高点强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出发。

0评论2025-01-09232

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农村的多业态与多功能,以乡村二产联动一产,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水平;加强三产统筹协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0评论2025-01-03541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0评论2025-01-02470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评论2024-12-30553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看待这项任务在明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做法?

0评论2024-12-25230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于实践中深入领悟并践行其核心理念与精髓。

0评论2024-12-25305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东北进一步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0评论2024-12-18499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0评论2024-09-0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