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农业农村部党校彭超:数字乡村建设成效分析与关键问题

2022-08-30 09:083660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加快数字社会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诸环节全过程,数字技术、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极大激发了农村的创新活力。深入分析研究其成效及关键问题,对进一步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农村部党校彭超:数字乡村建设成效分析与关键问题

总体成效明显

近年来,数字乡村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2021年“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有关部门也联合出台了发展规划和工作要点。

从实践情况看,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较快、成效显著。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宽带”,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84亿,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不断缩小。乡村数字经济加速发展,2021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05万亿元,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21亿元。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信息惠民服务持续深化。尤其需要看到,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在广大农村地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恢复生产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现两方面突破

通过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在生产流通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两个方面,实现了较为明显的突破。

在生产流通智能化方面,具有很多应用场景。如,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定向育种,提升育种效率;把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综合应用于种植业,实现对作物生长的智能化干预;利用可穿戴设备、植入芯片等设施,在畜牧业中实现动态配方饲料、精准个体饲喂、远程疫病诊疗、产品质量追溯;运用无人机、农机辅助驾驶、农业机器人等技术,实现对农业机械化的智能化升级;提前预警防控雨雪冰冻灾害,甚至做到智慧化人工“呼风唤雨”;对农产品需求进行分析、定位,定制化进行产品生产和销售;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在“云”上体验农产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通过数字技术来匹配金融、保险、信贷需求,进行金融风险控制和保险勘察定损;用数字化技术事前预测政策效果,事后监测政策执行和评估;等等。

在经营管理网络化方面,可在多处降低成本。如,不同区域的经营主体、不同类型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高效对接商品和服务供求;乡村外出务工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就业要求和信息,提高就业质量;乡村的经营信息通过互联网可实现高效传播;数字化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和其他乡村产品生产的标准化,从而降低单位成本;乡村商品交易、金融保险服务、教育、医疗健康等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运用数据这种新型生产要素,可进一步生成关于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城乡商品市场的“算法”,有助于经营主体把握市场规律;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贷风险控制等信息的低成本精准化追溯;等等。而且,经营网络化让复杂的农业产业链条、乡村治理链条等各环节主体更容易核实信息,有助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做好战略衔接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在与乡村振兴战略充分互融互促的同时,还要强化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相衔接。尤其是紧抓“新基建”机遇,聚焦农村网络通信、“东数西算”工程、人工智能平台等统筹推进并适当超前布局。

乡村产业具有受自然影响大、周期长、主体分散等特点,如何结合这些特点促进乡村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已成为重要课题。这就需要根据乡村产业实际,促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让数据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打通全产业链条,让数字乡村建设更好服务城乡经济循环。

目前,一些农村居民分析、运用、反馈数字化信息的能力仍然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信息商”“数字商”“数据商”。

处理好几对关系

数字乡村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处理好一系列关系。

一是处理好数字技术和人工成本替代的关系。数字技术需要大量资本投入。通常,数字智能设备投入和维修成本较高,但数字乡村在前期基础设施、物质装备、算法研发等方面完成巨大投入后,后期的边际成本会变得非常小。这就要把握好数字技术和人工成本替代节点,适时、按规模投入引进发展数字技术。

二是处理好小农户与大产业的关系。在乡村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包容小农户的机制。目前,各地数字经济发展条件各异,用户对数字技术掌握基础水平不同。一般来说,规模经营主体、大农户等更容易推广应用数字技术,这就会带来数据要素分配上的差异。因此,要建立相应的机制,让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收益能够为各主体充分分享。

三是处理好规范和发展的关系。既要支持数字乡村建设健康发展、充分培育数字经济优势,又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充分释放数字化新动能。

此外还应注意的是,农村地域广大,需要通过平台整合数字技术和业态,克服应用场景带来的“碎片化难题”,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

 

来源:经济日报2022-8-29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智慧农业赋能土特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滋养下孕育出的独特珍宝,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不可估量的地域经济价值。

0评论2025-02-08179

积极探索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培养一大批充满理想与活力,能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的农业人才。但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农业人才数量存在缺口、农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领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农业人才更为稀缺。

0评论2025-01-13191

1.4万亿斤:粮食保供的崭新台阶与奋进起点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确保粮食稳产保供需要高点强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出发。

0评论2025-01-09173

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农村的多业态与多功能,以乡村二产联动一产,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水平;加强三产统筹协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0评论2025-01-03471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0评论2025-01-02422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评论2024-12-30474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看待这项任务在明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做法?

0评论2024-12-25171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于实践中深入领悟并践行其核心理念与精髓。

0评论2024-12-25221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东北进一步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0评论2024-12-18451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0评论2024-09-0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