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温铁军:中国农业4.0时代,家庭农场、小农户仍然是发展的趋势

2022-01-25 09:2813780

一谈到中国农业发展趋势,有人就会不假思索地大声说:还是要走集体化道路。“走集体化道路”肯定没错,但从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到现在,农业一直走的就是集体化道路啊,因为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一直是集体的,只是大家不在一起干活,而在自家分的田地干活而已,所以,不存在“还是”要走集体化道路问题。

其实,他所说的“走集体化道路”指的是取消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分给农民家庭的土地全部重新收归集体,恢复过去的大集体经营模式,走规模化耕作之路。

温铁军:中国农业4.0时代,家庭农场、小农户仍然是发展的趋势

那么,我国农业农村土地的经营方式究竟适合哪种模式呢?我们还是看看最受欢迎的中国农业专家温铁军教授是如何看的。

温铁军教授最新出版了一部关于农业发展的著作《从农业1.0到农业4.0:生态转型与农业可持续》,他在书中首先表明:农业发展只能走自己的路。

他在这本书中介绍了世界农业的两大模式,一是“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其实就是“美国模式”,就是实行大规模集成农业模式。通过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单一化种植、市场化销售,进行高投入和高消耗的农业生产。比如我们的邻国菲律宾。这种模式依赖对发展中国家的成本转嫁,换句话说,就是把高昂的农业成本转嫁给发展中国家,说白了就是经济侵略。

另一种模式是“莱茵"模式,就是欧洲莱茵河流经的一些国家实行的模式,比如瑞士、德国、荷兰等国家。主要是中小农场农业,这些国家人口少,资源相对丰富,所以,社会化、生态化、绿色化特征比较明显。但不足的是国家财政负担太重,生产力提高缓慢。

而这两种模式都不适合中国农业效仿。温教授说,亚洲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共同的特点是人均资源少,尤其是中国,占世界人口25%,但耕地仅有18亿亩左右,占世界耕地的7%,水资源仅占世界的6.4%,而且山地和丘陵占90%左右,平原仅占10%,人地关系紧张,比较适合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小规模的农业模式。所以,以美国农业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规模化经营模式和以德国、瑞士等为代表的“莱茵”模式都不太适合中国农业,而日本、韩国的农业生产模式比较适合中国。

那么,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究竟是什么呢?温铁军教授为我们指出了大方向与具体做法。

“坚持生态文明,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家庭农场+小农户”的自耕农业生产是具体模式。

具体做法:

一、保持生物多样性

据有关学者研究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全世界栽培的农作物大约有1200多种,而发源于中国的就有200多种。我国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我们的先民就开始种植水稻和小米,发展到近代,除了小麦、玉米、水稻主粮外,还有其它多种多样的五谷杂粮以及油料作物,比如光是豆类就有十几种之多,但近年来,农作物基本上就剩下三大主粮了,五谷杂粮由于成本高,收益低,基本上没人种了。

二、土地均分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人少地多,人均耕地至少在几百亩以上,美国农民人均耕地900多亩,而且大多数是平原,适合私有化和规模化、大型机械化、现代化耕作经营和管理,而我国人多地少,农民人均耕地仅2亩左右,而且百分之九十是山地,地块小,梯田多,不适合规模化和大型机械化耕作和现代化管理,所以,土地必须均分,但不得私有化,不得买卖,所有权必须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耕作经营。

三、整合资源,实行股份制

农村出现凋敝的主要原因是,产权不清,集体经济空虚。现在,农村土地产权基本上已经清晰,所有土地(包括宅基地)所有权归集体,使用权归个人,而且大部分已经确权,但很多集体资产却产权不清,被村干部和个人占用。现在,国家提出强化农村集体经济,就是要整合各种资源,实行股份制,将股权分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按股份红。这样,产权清楚,集体的每一种资源与村民都有具体的利益关系,不再是过去只有生产队队长操心的情况,人人都是管理者受益者和监督者,集体资产就不会被个人占有或占用。

四、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经历了由温饱到吃饱的阶段,现在已经开始向吃好的目标发展,未来社会,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会成为主流消费品。

在温饱的年代,人们以吃饱饭作为目标,农业以农产品数量为主要发展目标,而现在,这个目标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已经由吃饱变为吃好,主食(主粮)的消费量在逐渐降低,肉、蛋、奶、食用油等副食品逐渐增多,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和食品需求量在不断增加。

未来,无污染的绿色的、优质的农产品和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一斤无污染的优质大米即便是十几块钱,很多人还是选择购买,这就倒逼农业生产从过去的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发展。

另外,从整个生活看,随着现代化、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工作时间会越来越少,休闲娱乐时间会越来越多。而城里人最喜欢到农村去观光和体验采摘、点种、插秧、耕耙等农事活动,这也给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户经营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的机遇和前景。

总之,以美国农业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规模化模式不是中国农业学习的榜样,以瑞士、德国等欧洲国家的“莱茵”模式也不是中国农业学习的榜样,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模式是以家庭农场+小农户经营+社会化服务为主要发展模式。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智慧农业赋能土特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滋养下孕育出的独特珍宝,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不可估量的地域经济价值。

0评论2025-02-08262

积极探索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培养一大批充满理想与活力,能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的农业人才。但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农业人才数量存在缺口、农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领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农业人才更为稀缺。

0评论2025-01-13260

1.4万亿斤:粮食保供的崭新台阶与奋进起点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确保粮食稳产保供需要高点强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出发。

0评论2025-01-09231

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农村的多业态与多功能,以乡村二产联动一产,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水平;加强三产统筹协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0评论2025-01-03541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0评论2025-01-02470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评论2024-12-30552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看待这项任务在明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做法?

0评论2024-12-25230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于实践中深入领悟并践行其核心理念与精髓。

0评论2024-12-25305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东北进一步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0评论2024-12-18498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0评论2024-09-0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