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下午,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世界种子与粮食安全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季焜以《全球背景下的中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为主题发表演讲,他表示,目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几大挑战,未来几年我国水稻和小麦的自给率稳定在100%,但玉米的自给率将逐渐下降。
7月27日,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季焜发表演讲。直播视频截图
黄季焜介绍,目前全球实际可利用耕地约为14.2亿公顷,全球的人口分布和耕地存在不均的问题,粮食安全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他举例说,2019年,东亚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22%,但拥有耕地面积仅为全球的9%左右,而北美地区人口占全球仅5%,却拥有14%的耕地,“因此国际贸易在解决粮食安全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他表示,全球食物生产还有很大潜力,若想保障中国乃至世界的食物安全,就要给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提供农作物的生产能力。
“过去40年,我国保持农业高增长,也基本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数据显示,过去40年,中国人口年均增速约为1%,而粮食生产的增长率达到2.1%,约为人口增长率的一倍。黄季焜分析,粮食增产有两大主要原因,一是投入的增加,包括化肥、农药等农资的投入;二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包括科学技术、管理手段改进等方面的进步,“未来农业发展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在农业的总产值方面,40年来平均增长了5.4%。为什么农业能够快速发展,实现增产?黄季焜认为,除了进行联产承包、土地流转、三权分置等方面的改革,实现制度创新外,科技的进步是最主要的原因,“我国在育种、栽培、灌溉、植保、机械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成绩。”此外,市场改革和更多的农业投入(农田灌溉、基础设施建设)等两方面也十分重要。
过去几十年我国农业发展快速,但如今农业发展也面临着几项挑战。黄季焜说,由于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国从2005年开始,逐步从食物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主要进口农产品为大豆和油料作物,近几年玉米进口也呈上升趋势,这些属于土地密集型产品”,他说,正是因为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低于国际水平,才需要进口这些作物。
另一大挑战,是近期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降,“增长率从最初的5%逐渐下降,最近有研究表明增速已经降至1%。”同时,我国资源环境压力也在逐渐加大,“中国的食物如果完全自给自足,那势必要以资源环境为代价。”
基于目前的农业发展情况,黄季焜预测,进口食物总量将从2018年的6%左右提高到2035年的10%以上。未来,水稻、小麦和糖料作物等生产总量也将逐渐下降,“数量的需求下降,但品质的需求在提高。”同时他预测,到2035年,我国水稻、小麦依然能保持约100%的自给率,但玉米的自给率将逐渐下降,“到2035年,玉米自给率将减少到85%以下,主要原因为玉米是畜产品的饲料。”
黄季焜建议,我国要继续推进对外开放、构建贸易全球治理体系,保障粮食安全和降低贸易风险,同时继续加大帮助非洲等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升农业生产力。
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智慧农业赋能土特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滋养下孕育出的独特珍宝,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不可估量的地域经济价值。
0评论2025-02-08262
积极探索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培养一大批充满理想与活力,能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的农业人才。但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农业人才数量存在缺口、农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领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农业人才更为稀缺。
0评论2025-01-13260
1.4万亿斤:粮食保供的崭新台阶与奋进起点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确保粮食稳产保供需要高点强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出发。
0评论2025-01-09232
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农村的多业态与多功能,以乡村二产联动一产,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水平;加强三产统筹协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0评论2025-01-03541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0评论2025-01-02470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评论2024-12-30553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看待这项任务在明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做法?
0评论2024-12-25230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于实践中深入领悟并践行其核心理念与精髓。
0评论2024-12-25305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东北进一步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0评论2024-12-18499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0评论2024-09-0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