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业正从偏重规模和数量的“吃饭农业”向更加依靠质量和效益的现代农业转型。生产两端、农业内外、城乡两头,成为农业差异化发展的新方向。我们要锚定农业差异化发展新方向,紧紧抓住“特色”二字夯实基础,力促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
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地处华北的北京、天津、山西既有麦田,又有稻田。因为北京的京西稻、天津的小站稻、太原的晋祠大米口碑不错,近年来市场供不应求、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特色农业的重要意义。
提到大米,人们会想到粳米的代表东北大米,也会想到籼米的代表南方大米。然而,能够从这两者中突围的京西稻、小站稻及晋祠大米,若无过人之处,恐怕很难占牢一席之地。分析起来,京西稻、小站稻和晋祠大米,不仅在于地理环境带来的品质保障,还得益于其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消费者既有尝鲜的意愿,也有怀旧的情怀。近年来,这些地方又以稻田为基地,拓展农业的休闲观光、生态涵养、文化传播等多种功能,积极推动品牌建设,给予地理标志保护,从品种选育、绿色栽培到收储加工实现了品种振兴和品牌重塑,成效显著。
搞旅游讲究特色化、差异化,农业亦然。当前,我国农业正从偏重规模和数量的“吃饭农业”向更加依靠质量和效益的现代农业转型。可以说,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表现为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且主要是结构性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农业的同质化程度高,品种布局缺乏差异化、生产模式缺乏差异化、品牌打造缺乏差异化,导致时不时出现滞销卖难。
对比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需要,农业生产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要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多样、质量优良,就要推动农业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转变,由“卖大路货”向“卖特色产品”转变,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生产两端、农业内外、城乡两头,成为农业差异化发展的新方向。
生产两端调结构。多的减下去,少的提上来,这是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却切中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义。要增加绿色、有机等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适当调减滞销品种生产,减少一般、过剩农产品供应,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在此过程中,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调什么、如何调则应由农民和各类经营主体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情况自主决定,避免“一窝蜂”。
农业内外谋效益。历经漫长岁月的农业,正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当下,既要聚焦农业发展农业,又要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要立足地方特色,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通过“一纵一横”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找回农业的价值所在、效益所在。“一纵”,就是纵向拓展新产业,贯通产加销,将生产向加工、流通、品牌、销售拓展,创造新供给。“一横”,就是横向拓展新功能,融合农文旅,将农业向休闲、旅游、文化、教育拓展,催生新业态。由此来看,都市农业也好,功能农业也罢,都是统筹农业内外的产物。
城乡两头树品牌。有的农产品之所以能火,是由于产地因素而风味独特,而随着规模扩大、销路打开,因品牌打造不足、保护不力,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发生。目前,我国正探索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为框架的农业品牌发展路径。品牌是品质的背书,地理标志农产品正是连接上述三大品牌体系的关键。各地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和农业品牌保护,主要从两个“三品”上做文章:在产品结构上,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在生产方式上,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
总之,如果说资源是农业的第一生命,那么特色则是农业的第二生命。在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我们一定要锚定农业差异化发展新方向,紧紧抓住“特色”二字夯实基础,力促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
智慧农业赋能土特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滋养下孕育出的独特珍宝,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不可估量的地域经济价值。
0评论2025-02-08262
积极探索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培养一大批充满理想与活力,能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的农业人才。但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农业人才数量存在缺口、农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领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农业人才更为稀缺。
0评论2025-01-13260
1.4万亿斤:粮食保供的崭新台阶与奋进起点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确保粮食稳产保供需要高点强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出发。
0评论2025-01-09232
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农村的多业态与多功能,以乡村二产联动一产,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水平;加强三产统筹协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0评论2025-01-03541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0评论2025-01-02470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评论2024-12-30553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看待这项任务在明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做法?
0评论2024-12-25230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于实践中深入领悟并践行其核心理念与精髓。
0评论2024-12-25305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东北进一步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0评论2024-12-18499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0评论2024-09-0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