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黄延信: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不能简单依靠行政命令,要让粮价合理上涨

2021-05-27 10:004560
       过去10多年,我国农业连续丰收,粮食产量实现“十七连丰”,粮食产量连续6年超1.3万亿斤,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加,品质不断改善,为满足消费需求、稳定市场价格,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黄延信: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不能简单依靠行政命令,要让粮价合理上涨
 
       总体来看,现阶段我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今后一段时期,保障粮食安全需要继续调动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增长。
       真正实现粮食安全,满足国民对粮食的基本消费需求,关键在于能把潜在生产能力变成现实的粮食产量。这取决于农民生产粮食积极性和粮食生产效益的高低。当前,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威胁的是粮食生产效益比较低。

       粮食生产效益低,粮价上不去是一个重要原因。要增加效益,理应提高粮价。我国人多地少,仅仅依靠国内资源,主要农产品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进口是必然的。为了减少对国际市场的过分依赖,争取战略主动,需要保证农产品一定的自给率,考虑到国内不同行业收入的巨大差异,国内农产品价格提升是应当的。以日本为例,日本本国产的大米价格折算成人民币最便宜的一斤6元,普通大米在12元左右,其价格是我国大米的4倍,而国际大米均价是1.7元,日本大米价格约是世界大米价格的7倍。我国要想保持一定的粮食自给率,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并不异常。此外,对农民具有直接指引作用的粮食最低收购价,自2016年以来一直处于逐年下调的态势,这对农民种粮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

       当前,一谈到粮价,总有一种担心,怕粮食价格上涨会引发通货膨胀,导致经济过热。其实,粮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并没有必然关系。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流通中的货币增加了,就会导致各种商品名义价格普遍上升。从逻辑上讲,通货膨胀可以导致粮价大幅上涨;但不能说,粮价上升就会引发通货膨胀。

       事实上,市场粮价合理波动是正常的,这反映了供求关系的变化。供给和消费需求的变化,都会引起价格的变化。粮食价格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升降是种常态。在用工成本上升、水电价格等上涨的情况下,保持粮价稳定,结果就是农民收益的减少,难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过去实行粮食省长负责制,现在实行的是地方党政同责,这有助于地方党政领导重视粮食生产,也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投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对发展粮食生产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民才是粮食生产的真正主体,种不种粮食要看农民的选择。而农民关心的是种粮食能否得到可接受的收益。

       因此,我国确保粮食安全应遵循市场逻辑,充分发挥市场对粮食种植的调节作用,而不能完全简单依靠政府行政命令。粮食价格合理上涨,一方面可以调动农民增加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引导消费者自觉减少粮食浪费,降低对粮食需求。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激发种粮积极性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智慧农业赋能土特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滋养下孕育出的独特珍宝,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不可估量的地域经济价值。

0评论2025-02-08262

积极探索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培养一大批充满理想与活力,能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的农业人才。但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农业人才数量存在缺口、农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领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农业人才更为稀缺。

0评论2025-01-13260

1.4万亿斤:粮食保供的崭新台阶与奋进起点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确保粮食稳产保供需要高点强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出发。

0评论2025-01-09232

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农村的多业态与多功能,以乡村二产联动一产,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水平;加强三产统筹协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0评论2025-01-03541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0评论2025-01-02470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评论2024-12-30552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看待这项任务在明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做法?

0评论2024-12-25230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于实践中深入领悟并践行其核心理念与精髓。

0评论2024-12-25305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东北进一步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0评论2024-12-18498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0评论2024-09-0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