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的基础性地位没有变,“大国小农”的基本农情没有变,土地仍是农民的“命根子”,而改变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是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应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不变,最终形成不同主体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后,乡村人口的变化引人关注——与2010年相比,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乡村60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高出城镇7.99个百分点。
随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今后靠谁来发展现代农业?在乡村人口总量减少与老龄人口比重增加的大背景下,大农业真会替代小农户吗?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些现实问题,的确值得探讨。
农业农村工作之所以重要,既因为其保供给的功能关系城乡居民饭碗,又因为其保稳定的功能关联亿万农民生计。我们要树立大历史观,遵循历史规律把住农业发展方向,从历史进程审视农村改革方位。进入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的基础性地位没有改变,“大国小农”的基本农情没有改变,土地仍是农民的“命根子”,而改变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是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实践中尤其要注重惠农政策的公平性,防止人为垒大户、排挤小农户。
小农户数量占我国2.07亿农业经营户的98%,其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90%,经营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小农户始终是农业的主力。农业现代化需要规模,但也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搞以土地集中为特征的规模经营。因此,中央文件的提法是“适度规模经营”,“适度”两字很关键。我们说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最大的特色就是小农户众多并将长期存在,要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以农村土地流转为例,如果只讲效益效率,那就应该大规模引进工商资本,经营规模越大越好,这样可能会很快提高农业产值。但倘若老板大量代替老乡,也可能给农业农村带来许多社会问题。新阶段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涉及的利益主体更加多元、关系更加复杂,难度也越来越大。要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不能急于一时,不能寄于一事,应把握好时度效。
早在2017年,中央就提出要处理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生产的关系。目前,225万个农民合作社带动1亿小农户,90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7000万农户。虽说成绩不小,但差距也不小。不少地方支持“三农”的政策越来越多,但面向小农户的普惠性政策不多,支持新型主体的政策也较少把带动小农户作为约束条件。这导致企业和农户竞争有余、合作不足,有的地方农业规模越来越大,但农户参与程度越来越低,且不能获得合理增值收益。
因此,尽管出现乡村人口总量减少与老龄人口比重增加的情况,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仍要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在此基础上,应通过承包地“三权分置”、宅基地“三权分置”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探索多样多变的农业经营方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带动小农户、提升小农户、支持小农户,走同现代农业相结合的道路,最终形成不同主体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
一方面,围绕带动小农户,提升新型主体联农带农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小农户成长为家庭农场,支持小农户、家庭农场通过联合与合作发展合作社,让合作社真正为农,使小农户共享合作收益。丹麦生猪养殖企业皇冠集团,总资产近300亿元,是合作社办的。恒天然集团是新西兰最大的公司,也是合作社办的,由10万名奶农共同拥有。合作社办企业可让农户获得更多收益,不妨支持培育一批类似的社办企业。
另一方面,围绕提升小农户,建立支持小农户发展的政策体系。要在稳定耕地地力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生产者补贴等普惠性补贴政策基础上,创新补贴机制、提高补贴效能,聚焦提升农民技能、改善设施条件、增强抗风险能力等,引导小农户参与农业多种功能开发,发展富民乡村产业。
智慧农业赋能土特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滋养下孕育出的独特珍宝,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不可估量的地域经济价值。
0评论2025-02-08262
积极探索农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培养一大批充满理想与活力,能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的农业人才。但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农业人才数量存在缺口、农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领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农业人才更为稀缺。
0评论2025-01-13260
1.4万亿斤:粮食保供的崭新台阶与奋进起点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确保粮食稳产保供需要高点强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出发。
0评论2025-01-09232
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农村的多业态与多功能,以乡村二产联动一产,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水平;加强三产统筹协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0评论2025-01-03541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0评论2025-01-02470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评论2024-12-30552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看待这项任务在明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做法?
0评论2024-12-25230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于实践中深入领悟并践行其核心理念与精髓。
0评论2024-12-25305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东北进一步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0评论2024-12-18499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0评论2024-09-0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