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人民论坛:农业品牌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

   日期:2022-01-19     来源:人民论坛杂志社    浏览:286    
核心提示:当前,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加快推动整个社会迈入数字化时代。积极探索农业品牌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路径,对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加快推动整个社会迈入数字化时代。积极探索农业品牌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路径,对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品牌产业数字化转型路径

农业品牌建设贯穿农业产业发展全过程,推动农业品牌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数字时代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升级的现实要求。实现农业品牌产业数字化转型需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断推进生产数字化、运营平台数字化和产业结构绿色化。

农参总编辑、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老师认为,农业品牌的底层逻辑是科技和文化,无论是产品生产、还是后端销售,数字化发展的本质是提高品牌的科技含量。

加快农业品牌生产数字化步伐。农业品牌产业的数字化首先应该把焦点和重点放到农产品生产的数字化上来。农产品的数字化生产,是指将传感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与农产品的生产相结合,建立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的系统,实时感知和掌控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

具体来看,一是发挥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数字化生产的引领作用。龙头企业在数据赋能产业化发展方面具有优势并能够发挥带动作用,农业龙头企业数字化生产需要加快运用新技术,实现对大田种植和设施园艺的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

二是通过数字化实现产业链整合升级。数据是构建农业产业链“零距离一体化”的核心要素。通过对数据资源的整合,围绕“补链强链延链”构建数字化产业生态模型,尽快形成数字化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整合、一二三产业一体融合的发展格局,为农业品牌产业发展赋能。

三是建立基于RFID技术的农产品质量追踪溯源信息管理系统。利用RFID技术快速、自动、准确采集和存储信息的特性,实现对农产品种植、采收、加工、运输、销售全周期的跟踪监测。

推进农业品牌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扩大数字技术在农业品牌产业中的应用范围,为农业生产、品牌管理、品牌营销与品牌服务提供技术支持,有利于拓宽农业品牌的发展空间。《中国农业品牌发展报告(2021)》统计数据显示,2018—2020年,品牌农产品在电商平台上的成交总单数逐年增长,销售总额增速明显。2020年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的300个区域公用品牌产品销售额达到42亿元,较2018年增长近20%。一方面,搭建农业品牌电商平台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具有积极意义。比如,浙江“丽水山耕”区域农业品牌通过创新“互联网+农业”生产范式,打造丽水电子商务平台,大幅提升了农业品牌的信息化水平与线上营销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对接和利用已有知名电商平台是推进农业品牌产业数字化的便捷通道。借助知名电商平台的强大“流量”和“数据”,可以开展网络直播带货,为品牌农产品打开“新销路”,从而构建新的产销模式。

促进农业品牌产业生态化发展。破解传统农业品牌产业生产低效、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的有效方式是促进农业品牌产业生态化发展。一方面,可以借助数据动态采集、自动监测、自助诊断、自动预警预报等技术推进农业产业绿色化变革,实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生长、土壤、灌溉、病虫害防治、施肥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反馈,保证生产基地绿色化、产品绿色化,打造安全、健康、生态的农业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数据共享和分析,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让循环、低碳、生态的理念贯穿于农业品牌建设全过程。

二、农业品牌文化数字化建构路径

打造“互联网+农业品牌文化”,推进农业品牌文化数字化,要挖掘农业品牌的历史文化资源,构筑起农业品牌的文化内核;还要创新互联网传播手段,让农业品牌文化资源实现更广泛的网络传播和更具深度的网络展现。

人民论坛:农业品牌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

挖掘农业品牌的文化资源。乡土文化具有风格鲜明的地域特色,蕴含生动独特的文化基因。极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深深触动和改变了乡村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形态趋于衰落,农业品牌文化基础薄弱。当下亟需保护乡土文化资源,传承乡土特色文化“基因”,扭转农业品牌文化“失语”的困境。

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调研本地文化遗存,制定乡村文化保护的相关政策,对延续乡村文化传统和传承乡村历史文脉的工作加大投入。比如,组织专人收集、整理乡村文献资源,编制乡村史志,将乡村文化精髓记录、保存下来。县乡管理部门要集思广益,发现并保护文化传承人,举办本地特色的农业观赏活动与农产品文化节,鼓励本地居民参与乡土文化活动。

深度发掘农业品牌的文化内涵是农业品牌特色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地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各地农业品牌对此发掘不足。农业品牌需要在明确品牌定位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符合品牌核心价值理念的乡土文化元素。自2019年11月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发布以来,洛川苹果、赣南脐橙、五常大米等300多项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公用品牌获得了市场的极大认可。针对农业品牌文化内涵不足的问题,可以依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来塑造品牌,以“原产地+品类”的命名方式形成区别于其他品牌的记忆点,激起消费者的乡土情感。此外,通过挖掘原产地的民俗文化、风俗习惯、特色建筑等文化因子,与农业品牌的生态、绿色、安全等品牌定位相融合,推动品牌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形成农业品牌文化身份的价值认同,进而提高品牌美誉度和认知度。

创新农业品牌文化网上展现方式。将现代科技文化与农业品牌文化相融合是推动品牌文化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由于农业品牌文化是在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形态,受文化传播主体单一、文化发展动力不足等诸多因素制约,所以更加需要运用数字技术带动农业品牌的文化升级,凸显农业品牌文化的比较优势。

人民论坛:农业品牌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

一是借助新媒体渠道进行品牌文化的内容创作与推广。在众多农业文化相关内容创作中,李子柒就是一个传播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突出案例。她的频道通过新媒体平台展现了传统手工艺、自然风貌、风土人情等文化资源,营造出“慢生活、原生态”的农产品品牌形象,实现了品牌的成功推广,其产品在网络平台上销量不菲。

二是积极开发农业品牌交互软件。农业品牌想要在网上扩大影响,形成一种网络文化,就需要与网民加强实时交互。“品味新疆”APP的开发就很有代表性。这款APP作为数字化、信息化的展示平台,充分展现了新疆各地农业品牌文化的地域民族特色,是诠释品牌新内涵和彰显文化新活力的有益尝试。

三是积极开展网络带货销售。随着短视频的火爆,人们在网络上更愿意从图音并茂、短小精悍、标题瞩目、自由交互的短视频平台获取信息,这为直播带货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2020年宁夏通过举办“百企千村”特色农产品线上直播带货活动,成功让宁夏特色农产品品牌进入人们的视野,形成了品牌的文化“符号”,拓展了农产品品牌的文化内涵。

三、农业品牌数字化人才培养路径

人力资本是农业品牌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品牌数字化生产和运营既需要信息技术人才,也需要熟悉农村和农业品牌的人才。人才需求的“复合性”和农村人才匮乏的现状造成了农业品牌数字化人才的短缺。

在农业品牌实践过程中,元一智库农研中心提出了“品牌囤”模型,强调品牌建设要关注一个主体,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来农业品牌的数字化转型,也要重点关注这类人才的培养。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农业品牌数字化人才培养:

健全农业品牌数字化人才培育体系。一是联合高职院校、企业开展培训工作。加强对农户的教育培训,普及农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农民对数字农业品牌的市场化认知;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开展生产技术、品牌营销和管理等内容的系统化培训,引导他们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二是组建高素质的“三品一标”认证队伍和数字营销人才队伍。定向招收有志于农业品牌建设的青年农民,培育和储备一批接受过系统化高等农业教育的专业型人才;加快对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为推进农业品牌“三品一标”的认证工作提供人才支持;加快数字营销培训,克服营销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从业人员营销素质。

完善农业品牌数字化人才保障机制。由于缺乏品牌专业人才的引领,我国乡村农业生产活动仍然以分散的小农经营为主,还没有形成农业品牌化管理的经营模式。农业产业结构分布不均衡、农户品牌意识淡薄、农业品牌缺乏营销与设计等问题亟需克服。为此,需要加大对信息技术人才、农业专业技能型人才、品牌创新型人才、品牌管理型人才的引进,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在“引人、留人”上形成一套完善的政策机制,为引进人才提供制度保障。一是要健全农业品牌人才的绩效考核及综合能力的评价指标,保证人才评价工作的准确性、公正性。通过强化“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人才评价导向,为农业品牌数字化人才的引进与流动营造公平、合理的环境。二是要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激励制度,满足农业品牌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对于农业专业技术型人才制定津贴奖励机制,对于促进农业品牌数字化转型和发展的人才加大薪酬激励力度,对于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制定公平的晋升机制,让人才获得应有的荣誉、地位和实惠。

打造农业品牌人才聚集高地。目前,乡村农业品牌数字化转型的专业人才较为分散,未能发挥农业品牌建设的群智优势。需要合理配置人才与资源,为专业人才搭建舞台,打造人才聚集高地,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第一,积极引导高校和企业对接合作,打造农业品牌数字化创新平台。政府应出台配套政策,推动高校与企业联合建设高标准农业示范区、高科技农业产业园、农业品牌研究中心、项目孵化基地等创新平台。高校与企业的联动合作可以使数字农业平台成为人才聚集的智库与科研窗口。第二,探索线上人才资源聚集模式。通过线上农业品牌劳务协作网络和“共享员工”等多种方式,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和线上流动,打破人才流动的地域限制,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农业品牌数字化转型必然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主动适应数字农业发展趋势和我国农业品牌建设提质增效的需要,以农业品牌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手段,推动数字农业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来源:人民论坛杂志社

农先锋网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网站(www.nongxianfeng.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联系邮箱:3267146135@qq.com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