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科技强农 机械强农 浙江加速技术攻关“协同战”

   日期:2021-08-26     来源:中国农网    浏览:286    
核心提示:最近,浙江举行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提出将实施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为核心的“双强行动”。会上,面向农业科技和机械的一批重大项目签约,投资金额达70多亿元,此外还公布了一批农业机械“尖兵”“领雁”攻关计划项目榜单。
       用机器采收胡萝卜,说说简单,看着也不难,背后其实需要机械研发、品种筛选、土地整理、种植管理等每个环节的无缝衔接。这样的场景在荷兰司空见惯,但到了国内,却成了难以攻克的一个课题。不过今后在浙江,诸如此类的技术关卡有望加速被打通。

       最近,浙江举行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提出将实施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为核心的“双强行动”。会上,面向农业科技和机械的一批重大项目签约,投资金额达70多亿元,此外还公布了一批农业机械“尖兵”“领雁”攻关计划项目榜单。浙江省农业农村“三农九方”科技联盟和农机装备创新研发推广联盟同时宣告成立。

       一揽子行动,立马引发社会强烈反响。浙江为何会提出“双强行动”?会上发布的“双强行动”十佳案例,折射出怎样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接下来,浙江又将如何来布局这场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大变革?

科技强农 机械强农 浙江加速技术攻关“协同战”
图为在浙江省德清县钟管镇鱼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操作智慧渔业物联网系统。(王正 摄 )

向效率要效益

       浙江山多地少,“七山一水两分田”的资源禀赋,一直是农业发展的最大桎梏。为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浙江从未放弃对生产模式的不断调整,目的就只有一个:品质提上去,成本降下来、农民有钱赚,以此提升农业竞争力。

       地处山区的龙游县,就十分典型。近年来,由于缺劳力、缺服务、缺技术、缺市场,导致种粮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如何增强小散农户的种粮信心?浙江红专粮油专业合作社派上大用场,用农机服务2万余山区农户。

       合作社理事长董红专告诉记者,针对小农户,他们主要提供三项服务:“单项+全程”农机服务,“农机+农技”生产体系,“加工+销售”服务链条。各自的功能简而言之就是,首先让种粮变得轻松,其次通过高产高效保牢“米袋子”,最后确保增收鼓起农民“钱袋子”。

       据了解,目前,合作社有150余台(套)各色农机,董红专除了服务自己流转的5600亩良田外,还为周农户提供了“八个统一”的社会化服务,包括育秧、机耕、机插、植保、机收、烘干、加工和销售。结合自身需要,农民可“点单式”选择单项、多项或全过程服务。

       “这几年,我们还探索‘双季稻工厂化基质育秧’、单季稻五改、强化栽培等高产高效技术,选用适合农机操作的水稻品种,并采用一系列农机农技结合的新机具和新技术。”董红专说,目前,合作社已累计辐射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面积15万亩以上,实现亩均增产15%以上。

       说起后端的代加工、代销售服务,合作社称之为“粮食银行”。按照“存粮自愿、取粮自由、落价保底、涨价顺价”原则,农户可将稻谷存入公司,凭“粮食存折”兑换大米或按市场价结算现金。若有盈余的粮食,还可由公司通过“门店+电商”进行统一品牌销售。目前,公司年销售“红专”牌系列大米1.5万吨以上,农户亩均增收100元以上。

       浙江农业产业多而杂,素以效益见长。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诸如“红专粮油”这样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机器换人”共享服务模式,小农户无需大投入,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机械化服务。

       尽管浙江的农机化水平已有一定基础,但目前,全省涉农劳动力为540万人,不足常住人口的十分之一,而且这一群体数量还在不断下降。面对“谁来种地”的现实拷问,浙江此番未雨绸缪,就是要破题农业人口老龄化,继续向效率要效益,“双强行动”应运而生。

数字化“站C位”

       未来的农业工厂是何种模样?在德清县的水木蔬菜工厂,这里可一睹“未来芳容”。据了解,其由清华大学农业团队打造,是国内首个具备全系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工厂,依托多年来对番茄全生命周期生长的数据积累,可实现全年连续生产。

       外观看似与普通的连栋玻璃并无差异,但细细观察,区别在各种传感器上。借助精确获取的作物环境和信息,这里有着最适宜的可控型小型气候带,同时还有可循环灌溉系统、可视化系统。几个数据颇具说服力:每公斤番茄消耗水资源从160升降至8升,肥料减少一半以上;采摘期从60天提升至365天,亩均有效果产量相对于传统农业提升30倍,亩均产值达三十余万元。

       同样,在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所打造的“未来猪场”,这里采取的是生猪全链条闭环数智化,以物联网、区块链技术为基础,通过智能环控、自动饲喂、无人值守、远程监控、自动清粪、空气净化,实现智能化养猪。员工通过“口袋牧厂APP”智能操控,养殖1万头猪仅需3名员工,仅过去的十分之一,饲料转化率也可提高10%。

       看完蔬菜和生猪,目光移至鱼塘内。内陆养殖海水鱼虾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但在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的恒泽渔业示范基地里,几个池子里养殖高品质的海水虾,亩产达到500万元。

       “恒泽渔业”董事长张高立介绍说,这套自主开发的内陆海养微生态平衡系统,完全模拟海洋环境,培养菌类,通过菌类转化提供藻类营养,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后提供浮游生物食物,于是小鱼小虾也就有了食物保障,鱼虾的排泄物和浮游生物的尸体又可通过细菌进行分解,一套完整的食物链随之形成。

       在这3000多平方的“鱼工厂”内,LED补光灯让鱼虾感受大海般的舒适,这里还有“贴身保镖”,水下机器人实时监测健康动态和水质情况。如此一来,“鱼工厂”的病害率能有效降低90%。而且,鱼虾分为“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培养,每个环节都有数据溯源档案。截止目前,该模式已帮助周边农户增收1200多万元,实现联农带农、共同富裕。

       记者发现,此次会上,浙江公布的“双强行动”十佳实践案例中,数字化改革引领智慧农业成为了绝对“C位”。而在田间地头,除了传统的“农机铁军”,如今越来越多的传感器虽然看不见,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据成了新农资,手机成了新农具。

紧盯“掐脖子”闯关

       尽管浙江农机的“数字化改革大戏”已经揭幕,但对比国外的新技术、新科技,尚有很长距离。为了解决现实生产应用中的“卡脖子”环节,对标国外先进技术,此次,浙江公布了9个“尖兵”和14个“领雁”攻关计划项目。

       记者看到,“尖兵”名单中,有乘坐式水稻田开沟机、茶园自走式中耕施肥机、块茎类旱粮采收机、滩涂贝类收获机械等,每个项目科研补助经费最高达到1000万元;而“领雁”项目的攻关期限均可放至三年,智能装备成为亮点,每个项目最高补助科研经费500万元。

       公布榜单的原因,就是广发“英雄帖”,等待高校、农机企业等前来揭榜。据了解,此次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牵头,与浙江省农科院、浙江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农林大学等9家科研院所结成“三农九方”科技联盟,就是旨在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

       与此同时,浙江一批科研院所还与省内众多知名农机企业组建农机装备创新研发推广联盟,首批会员单位总共45家。“以前我们更多是与中央科研单位展开合作,现在联盟单位的参与主体更加广泛,创新和转化目标也将进一步向农村扩容。”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陈百生表示,接下来,“三农九方”科技联盟将以“揭榜挂帅”的项目制方式,盯牢实用性、细节性的技术配套问题,为农业创新发展做好“打补丁”的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大会上,浙江提出了四大关键性牵引指标。即: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亩均产值、农民年收入、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尤其是如何推动山区26县的农业现代化?浙江强调,要加快研发制造成本低、效率高、寿命长的小型农机局,加强社会化服务,让农民用起来省钱、省力又省心。

       从当天与会的各个部门来看,今后,除了农业生产环节的相互配适,以及政产学研用之间的互相协同之外,到了省级政府部门层面,农业农村厅、经信厅、科技厅、国资委、大数据局等各个部门同样将相互赋能,共同来推动浙江的这场“双强行动”。


(来源:中国农网 朱海洋)
农先锋网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网站(www.nongxianfeng.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联系邮箱:3267146135@qq.com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