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产需基本平衡,为何全球仍面临粮食危机

2022-09-21 08:443850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世界粮食市场价格迅速飙升,个别品种价格从20205月到20225月涨幅超过70%,如此大幅的国际粮价波动不仅导致一些国家严重社会动荡,也引发各方面对当前和今后世界粮食危机的广泛关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2015年以来全球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在28亿吨以上且呈上涨势头,并未出现大的减产危机,在产需基本平衡的前提下,为何近两年全球仍面临严峻的粮食危机问题?

产需基本平衡,为何全球仍面临粮食危机

从供给侧看,粮食主产地集中与粮食供应链不畅推动粮价高企

疫情限制了粮食流通和贸易,供求失衡推高粮价。疫情在全球蔓延后,为保证本国粮食安全,多个国家对粮食采取出口限制性措施甚至颁布出口禁令,引发全球恐慌,国际粮价快速上涨。局部性、暂时性供应短缺叠加粮食价格飙升引发食品通胀,导致粮食可获性进一步下降,特别是粮食净进口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地区冲突成为全球粮价飙涨的主要驱动因素。今年5月,FAO出版的《粮食危机报告》中指出,尽管粮食危机受到多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但地区冲突是主要驱动因素。以俄乌为例,2021年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全球小麦(33%)、大麦(27%)、玉米(17%)、葵花籽(24%)和葵花籽油(73%)出口中都占有重要份额,此外俄罗斯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氮肥、第二大钾肥和第三大磷肥出口国,冲突使得两国严格限制粮食和化肥出口,导致国际粮食和农业生产资料短缺,进一步加剧了粮食危机风险。

近年的极端天气影响了农业生产。高温干旱、降雨不足、自然灾害等极端事件对美洲、非洲以及欧亚大陆的粮食安全影响颇深。日前,英国的《自然》杂志称,近年来,拉尼娜现象带来的干旱和高温席卷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拉尼娜现象的长期化正在动摇全球粮食市场,加剧粮食价格上涨预期。

因此,地方冲突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严重极端天气等因素综合作用,国际粮食供应链愈发脆弱,全球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面临粮食供给危机,这种恐慌情绪加剧了进口国的粮食抢购,大幅推高了国际粮价。此外,疫情以来多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物价和通胀居高不下、国际游资无处安放,对全球粮价有长期支撑作用。特别是美联储,疫情以来已增发2万亿美元货币,近期又通过了一项5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尽管今年3月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粮价支撑作用不减。综上,粮食供求系统以外的外源性短期突变因素才是粮价剧涨的罪魁祸首。

从需求侧看,非食用消费和食物浪费引发供求失衡和价格上涨

粮食的非食用消费需求巨大。近年来,随着消费结构调整和粮食能源化发展,全球粮食非食用消费量逐渐增加。一是饲用需求。玉米饲料消费占总消费量60%以上,小麦占20%,随着全球膳食消费结构升级,越来越多作物和其他农产品作饲料。二是工业需求。据OECD统计,2020年全球有1.7亿吨玉米用来生产生物质燃料,其中仅美国就占76.4%,消耗量超过1.3亿吨;此外,全球还有812.6万吨小麦用来生产生物乙醇。据测算,仅用于生产生物质燃料的粮食就能满足最不发达国家5年的口粮。疫情暴发后,在全球粮价飙涨、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粮食危机时,发达国家生物质燃料产量有增无减。此外,粮食非食用需求的扩大和能源化发展还为农产品贴上了“金融属性”的标签,加剧了价格波动。

粮食损失和浪费加重粮食危机水平。据联合国《2021年食物浪费指数报告》估计,2019年全球食物损失和浪费约9.3亿吨,其中约有14%的粮食在收获后、零售前损耗,17%的粮食在零售商、餐馆和家庭消费中被浪费。以美国为例,食物浪费占食物供应的30%~40%。据估计,每年损失和浪费的粮食可以养活约12.6亿人。

发展中国家如何有效应对粮食危机

对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和粮食短缺国家来说,粮食安全影响社会经济的多个方面,单纯依靠市场难以有效实现供求平衡。面对不确定性冲击的挑战,政府要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调控能力。如有针对性地实行粮食公共储备能够有效缓解外部冲击,稳定供给,平抑粮价,保障本国粮食安全。俄乌冲突以来,个别国家以全球粮食危机为借口,攻击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公共储备制度,这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都是错误的。粮食公共储备不是诱发世界粮食危机的动因,而是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有效机制。

按照国际经验,一个国家的粮食储备量占年度总消费量比例不低于18%才可以保障基本粮食安全、有效化解危机,对于部分具有庞大人口数量的发展中大国,这一数字甚至要提高到30%。作为应对粮食危机的有效措施,世界贸易组织(WTO)应该鼓励各国建立合理有效的粮食安全公共储备机制,以保障国内粮食供给,确保突发外在冲击时有能力保障粮食安全,避免全球性粮食危机不断上演。

图片来源:网络配图

数据来源:FAOOECD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补好智慧农业短板弱项
智慧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着力点,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制高点。近来,辽宁、山东等地使用现代生物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升级,助力传统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电气化的智慧农业加速转型。在政策扶持、技术创新共同推动下,我国智慧农业前景良好。

0评论2025-02-05261

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效果明显 今年如何继续做到稳产丰产?
2025年如何继续做到稳产丰产?推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为锚定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目标的有力抓手,助力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0评论2025-02-05240

厚植大食物观底气 因地制宜发展全谷物产业
当前,消费者饮食观念从“吃得饱”逐步向“吃得好”转变,更加关注用全谷物改善膳食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全谷物产业,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更是确保粮食数量安全与营养安全双赢选择。我国全谷物消费占谷物消费的比例不足1%。因地制宜发展全谷物产业,正逐步成为行业共识。

0评论2025-01-13236

护好用好19亿亩耕地
报告显示,根据2023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地面积19.29亿亩;持续多年的耕地“南减北增”开始转为“南北双增”。在耕地保护和利用上,各地要拿出更多实招。

0评论2025-01-02250

全国农产品监测总体合格率97.8%
2023年以来,农业农村部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牢牢守住了质量安全底线。全年全国农产品监测总体合格率97.8%。

0评论2023-12-29416

我国确定2024年粮食生产总体目标
农业农村部最新公布,2024年,我国粮食生产总体目标是,稳口粮、稳玉米、稳大豆,继续扩大油菜面积,着力提高单产。面积将保持总

0评论2023-12-26403

我国将多措并举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做好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0评论2023-12-2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