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重大农业害虫棉铃虫绿色防治有了新思路

2024-01-03 09:003780

昆虫是如何通过气味来寻找合适的产卵地点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王桂荣团队等从棉铃虫产卵的独特行为入手,揭示了其选择产卵地点背后的化学感受机制,有望为棉铃虫这一世界重大农业害虫的绿色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挪威科技大学等机构合作完成,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当代生物学》。

重大农业害虫棉铃虫绿色防治有了新思路

Δ图为棉铃虫

棉铃虫具有迁飞距离远、繁殖能力强等特性,对棉花、玉米、小麦等300多种农作物都有严重危害性。其对化学杀虫剂易产生抗药性,防治难度大。因此,开发绿色、针对性强的棉铃虫防治方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从怀卵的那一刻开始,棉铃虫雌虫便踏上了寻找“产房”的漫漫长路。为了找到适合后代生存的环境,雌虫需要进行实地考察,主要通过气味来寻找合适的产卵地点。然而,气味纷繁杂糅,究竟是哪种气味对雌虫选择产卵地点起主导作用呢?

针对昆虫行为的过往研究显示,棉铃虫雌虫产卵后,虫卵会释放出一种特殊的气味,可以阻止其他雌虫在相同的地方产卵,这种独特的行为被称为“昆虫产卵忌避行为”。但是,这种气味如何引起昆虫的忌避行为,其中的机制一直不明确。

为了探究这背后的机制,王桂荣团队设计了一组有趣的实验。他们将交配后的雌虫放入一个长20厘米、宽14厘米、高8厘米的盒子中,在盒子顶部一侧放置未做任何处理的纱布,另一侧放置用产卵忌避素浸透过的纱布。产卵忌避素是能够调控棉铃虫产卵行为的特殊化合物。实验发现,棉铃虫对两侧产卵地点的首次访问率没有显著差异,但不会在有产卵忌避素的纱布上久留。

接着,研究人员模拟了雌虫寻找产卵地点的真实情况,将植株分为两组,一组涂有产卵忌避素混合物,一组不涂。结果显示,雌虫更倾向在未涂混合物的植株上产卵。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团队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在棉铃虫虫卵表面鉴定出三个具有生物活性的长链脂肪酸甲酯。实验表明,这三种卵表化合物及其混合物都能够显著引起棉铃虫的产卵忌避行为,即阻止棉铃虫在特定区域产卵。同时,团队在棉铃虫触角的神经元中找到了能够识别这些气味的基因。

“这意味着我们从分子和神经水平上,掌握了昆虫产卵忌避行为背后的化学感受机制,解析了卵表挥发物忌避雌虫产卵的机制,为雌虫特异嗅觉通路介导产卵生殖提供了证据和实例。”王桂荣说,基于该研究,科研人员下一步有望研制出针对棉铃虫产卵的行为调控剂,用更加绿色的方法阻止棉铃虫在特定的田地里产卵,有效保护农作物。

来源:新华网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补好智慧农业短板弱项
智慧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着力点,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制高点。近来,辽宁、山东等地使用现代生物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升级,助力传统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电气化的智慧农业加速转型。在政策扶持、技术创新共同推动下,我国智慧农业前景良好。

0评论2025-02-05175

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效果明显 今年如何继续做到稳产丰产?
2025年如何继续做到稳产丰产?推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为锚定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目标的有力抓手,助力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0评论2025-02-05168

厚植大食物观底气 因地制宜发展全谷物产业
当前,消费者饮食观念从“吃得饱”逐步向“吃得好”转变,更加关注用全谷物改善膳食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全谷物产业,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更是确保粮食数量安全与营养安全双赢选择。我国全谷物消费占谷物消费的比例不足1%。因地制宜发展全谷物产业,正逐步成为行业共识。

0评论2025-01-13180

护好用好19亿亩耕地
报告显示,根据2023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地面积19.29亿亩;持续多年的耕地“南减北增”开始转为“南北双增”。在耕地保护和利用上,各地要拿出更多实招。

0评论2025-01-02183

全国农产品监测总体合格率97.8%
2023年以来,农业农村部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牢牢守住了质量安全底线。全年全国农产品监测总体合格率97.8%。

0评论2023-12-29367

我国确定2024年粮食生产总体目标
农业农村部最新公布,2024年,我国粮食生产总体目标是,稳口粮、稳玉米、稳大豆,继续扩大油菜面积,着力提高单产。面积将保持总

0评论2023-12-26354

我国将多措并举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做好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0评论2023-12-25372

保障粮食安全,要“耕”好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
通过指导农户科学储粮、优化粮食产后服务、提升仓储管理水平、促进粮食副产物综合利用等,各地努力耕好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牢牢端稳“中国饭碗”,促进粮食产后节约减损取得明显成效。

0评论2023-12-0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