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为我们以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看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总目标,而要实现这个总目标,就是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但无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这也是客观规律。对于我们这样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优先发展,以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之举,也是着眼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大势所趋。
还要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措施。眼下,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是,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举。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时期,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期,更是调整我国城乡关系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窗口期。对标“十四五”时期“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的目标、对标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还存在不少约束条件,补齐现代化道路上的这一短板,需要我们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通过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坚持统筹推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虽然现行标准下脱贫任务已经完成,但仍需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充分认识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性紧迫性,将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一体推进、常态实施,既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做好铺垫,又要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在接续推进中,要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提升诸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包括低收入人口在内的全体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二,抓好产业振兴,提升农业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农业是关乎百姓饭碗和亿万农民生计的民生产业。抓好产业振兴、推动产业兴旺,是保障重要农产品安全的战略举措,也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始终,牢守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农业现代化。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适应确保国计民生要求,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稳住耕地,确保粮食供给不出问题;另一方面,要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往深里做、往细里做,推动农产品供给在确保“有”的基础上向“好”转变,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此外,还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激发乡村蕴含的发展潜力,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第三,用好系统思维,不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要用系统观念、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统筹把握、协调推进、综合施治,准确把握客观实际,把农业发展、农村改革、农民增收及其各个环节统筹好、协调好,通盘考虑各方面情况和进展,兼顾推进乡村治理的速度、力度和进度,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构建起适合农村特点的、高效的现代治理体系,使各层次、各方面、各要素相互促进,整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四,找准重点发力,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无论是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还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都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在这一过程中,要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破除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要发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农村改革试验区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实现乡村资源要素内在价值,通过挖掘乡村多种功能,改变农村要素单向流出格局,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实现城乡平衡充分发展。
作者:沈建波
智慧农业赋能土特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滋养下孕育出的独特珍宝,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不可估量的地域经济价值。
0评论2025-02-08262

- 总书记关心的“土特产” 连着乡村振兴的大事业
0评论2024-12-31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评论2024-12-30553
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于实践中深入领悟并践行其核心理念与精髓。
0评论2024-12-25305
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为进一步深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质量,需要构建更加系统完整的框架体系,在改革创新、要素联动、绿色发展、机制建设、联农带农等维度,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之路。
0评论2024-12-18763

- 经济日报:金融加快赋能乡村振兴
0评论2024-09-02

- 乡村行·看振兴 | 挂职博士实干谋振兴
0评论2024-08-23

- 央视网:一季度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0评论2024-04-23

- 森林“粮库”让中国饭碗更“丰富”
0评论2024-01-31

- 高素质农民成乡村振兴“领头羊”
0评论2024-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