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2023农业农村发展亮点 | 科研创新成果显著 科技支撑力度强劲

   日期:2023-12-28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341    
核心提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已迈入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品种对单产贡献率达45%,畜禽、水产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超过75%和8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科技助力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效益持续提升,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兼容固液芯片平台的Maize6H-60K玉米新型精准分子鉴定技术”“越冬甘蓝新品种‘中甘1305’”“设施园艺作业机器人”……一连串耀眼的成果和数据勾勒出2023年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科技进步的不懈努力和质的突破。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已迈入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品种对单产贡献率达45%,畜禽、水产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超过75%8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科技助力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效益持续提升,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平台集聚加快成果转化,实现农业农村科技一盘棋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今年进行的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党中央加强了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一盘棋布局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推动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为经济稳增长注入新动能,重塑新优势。

目前,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国家级农业科研平台867个,包括1个国家实验室(崖州湾国家实验室)、3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作物种质库(国家畜禽、水产、微生物种质资源库正在建设过程中)、545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其中企业重点实验室150个)、20个区域技术公共研发中心、148个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和111个农业科研试验基地。

今年,农业科技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又有新突破。第30届杨凌农高会集中展示了9000多项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378个合作项目成交1112.77亿元;2023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来自国内外的80多所大学和300多家企业参会参展,全球在线观看人数超过1500万人。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还要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今年,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持续推动9个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5个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284个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认定56个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搭建全国大豆技术集成创新平台体系,建立与906个大豆重点县农技人员和生产主体结对联络,编制48套区域性综合配套生产技术方案,落实“一县宜品”“一县一策”;举办首期农业科技金融高端对话,促进科技界、产业界、金融界深度交流;出台《农业“火花技术”发现、评估与培育实施办法(暂行)》,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支持“火花技术”培育,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1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生物育种产业化有关情况汇报,强调要进一步细化完善相关措施,在严格监管、严控风险前提下,稳慎有序推进相关工作。127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包括3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和14个转基因大豆品种经审定通过。这表明,经过3年试种,中国生物育种产业化元年即将正式开启。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科技一条龙

今年全年粮食再获丰收,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较去年增长了1.3%。丰收背后质和量的双重提升,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

种子是农业“芯片”,是粮食安全的关键。2023年,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推动种源自立自强上取得诸多新突破:培育并推广了亩产突破1200公斤超级稻、超1100公斤宜机收籽粒玉米、超300公斤耐盐碱大豆等一大批农作物新品种;自主培育出的3个国产白羽肉鸡新品种市场占有率超过20%;畜禽、水产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超过75%85%

今年,黑龙江省通过良种配套良法释放增产潜力,实现粮食“二十连丰”。双鸭山市永胜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刘明坤种了1.5万亩“绥农52号”大豆,为提升产量,合作社除采用“大垄密植”技术外,还试验了“起垄夹肥”新技术。“起垄时同步施肥,土壤升温快,有利于增产,明年大面积推广。”他说。为推进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农业农村部遴选发布了2023年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10项、农业主导品种143个、农业主推技术176项。

秋收时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体化收获机格外亮眼。“这台机器能同时完成2行玉米和4行大豆收获作业,避免收获机重复下地,能提高作业效率80%以上。大豆籽粒机收总损失率小于3%,玉米摘穗总损失率小于2%,节粮减损和增产稳产对我们一样重要。”江苏省睢宁县王集镇高级农艺师李兆虎告诉记者。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高效农机研发开启“加速度”:15度以上坡耕地5080马力专用拖拉机加速解决了丘陵山区“无机可用”,32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等一批短板机具陆续量产,240马力级拖拉机实现产业化。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以耕地保育赋能产业绿色高质发展成效显著。农业农村部构建了黑土地有机质恢复与地力提升、盐碱地综合治理、旱区雨水集蓄利用与节水灌溉、重金属生物消减等技术体系。目前,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和化学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72,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8%,地膜回收利用率超过80%

科技支撑应对灾害影响,实现增产减损一体化

洪涝、干旱、低温冻害等,一直是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过去生产力低下,抗灾减灾能力弱,一旦遭遇天灾,只能祈求“老天爷”开恩。如今,通过科技支撑,我们积累了一整套农业增产减损的“打法”,培养了一支可以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科技队伍。

与越南、老挝交界的云南省江城县,是中南半岛草地贪夜蛾、黄脊竹蝗、稻飞虱、叶斑病等多种重大境外病虫害跨境迁移进入我国南大门的必经之地。中国农业科学院普洱江城试验基地通过常年定点监测,获得了草地贪夜蛾跨境迁飞种群时空动态基础数据,为制定草地贪夜蛾全国“分区治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预警方案。近年来,通过多部门定期会商,预判气象年景,分区域、分灾种制定防范预案;选择600个粮食主产县、1200个定点监测田块常年开展苗情、灾情等动态监测,让“知天而作”有依据。

“洪水退去,稻穗上沾满了淤泥,是否可以用高压水枪清理?”黑龙江省五常市杜家镇半截河子村小孟家屯村民佛晓光十分着急。面对灾情,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五常综合试验站站长闫平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助农民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并给出精准技术指导意见。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全国,像闫平一样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有2700余人,各省级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有4600多人,他们锚定农业产业最关键、最核心、最重大的技术难题,同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人员等一道开展应急性科技指导服务,成为支撑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技力量。

“小麦什么时候镇压?该镇压几遍?”入冬以来,山东省高唐县农技员杜立芝又忙活起来,为大家讲解小麦冬前技术管理要点。为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全国有51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在送“技”入户的同时,为大家“手把手”传技术、讲经验,他们把“科学家产量”变成“农民产量”,用科技撬动产量与收入,让“科学防灾减灾”更到位。

来源: 农民日报

农先锋网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网站(www.nongxianfeng.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联系邮箱:3267146135@qq.com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