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放劳力 高效节水 延链补链 聚集人才——高标准农田建设给新疆沙雅县带来的“四重效益”

   日期:2021-12-03     来源:中国农网    浏览:297    
核心提示:近年来,新疆沙雅县坚持高效率组织、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运作,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
        近年来,新疆沙雅县坚持高效率组织、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运作,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24万亩。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持续推进,沙雅县农村的生产经营关系得以重构,缺水问题得到缓解,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知识型农民开始增多,乡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生产经营关系得以重构

        按照“农田整改到位、灌排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要求,沙雅县通过开展土地平整,将面积在1-5亩的“补丁田”“小块地”整合成100至300亩的高标准“大条田”,使斗农渠、田埂减少40%,土地利用率提高10%以上,有效破解了土地碎片化、经营分散、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种植结构不统一、直接从业人员多等关键问题,打破了过去“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模式,为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

        土地整合,耕作方式的转变,催生出了一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重构了传统农业、农民、土地、市场之间的生产经营关系。

        在沙雅县德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社员依明·依达依满脸自豪地介绍:“我们合作社的棉花地全部用上了高效节水滴管系统,电脑上操作就能完成棉花田间管理,很轻松。今年我当了片区长以后,每月工资有3800元。妻子搞养殖,一年收入有2.5万元。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以后,去年分红9000多元,我们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

        合作社采取“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实行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社员按照保底收益加二次分红取得收入。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还可以就近就业实现创收。目前,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70家,农民用水专业合作社150家,家庭农场27个。

        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沙雅农业提质增效明显,棉花品种从过去的100多种统一到2个主栽品种,2021年推行棉花“一主一辅”用种模式。棉花机械采收率由2017年的5.2%提高到目前的98%,比人工采摘棉花亩均至少节约成本600元,价格较其他产棉区高出0.3元/公斤。比项目实施前,沙雅县棉农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亩均增收1000元左右。

灌区缺水问题得到缓解

        沙雅县地处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势较低,县域内有塔里木河流域和渭干河流域两大灌区。但在严守水资源红线的基础上,要确保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生态林灌溉用水等,沙雅县同样面临着缺水的难题。

        60岁的伊里亚斯·沙依普是沙雅县海楼镇克孜勒塔木村农民,祖祖辈辈都靠着土地吃饭。他家有32亩土地,以前,因为地里放水的事情,和邻居没少吵架。

        “2016年,防渗渠修好以后,就没有人吵架了。2017年我用上了节水滴灌技术,每年能省一半的水费和化肥,棉花产量也提高了一二百公斤。”伊里亚斯·沙依普说。

        通过建设节水工程、创新节水机制,沙雅县基本实现了“三节约三提高一增强”。2020年渭干河灌区引水总量7.18亿立方米,比2017年减少3900万立方米,比2020年限额少用水500万立方米。受益于推广测土配肥、水肥一体化,每亩平均节肥30%。滴灌技术的大力实施,使农田灌溉用工大幅度减少,由实施前灌溉1000亩需用工80至100人,减少到现在只要3-5人,实现了节水、节肥、节省人工的巨大变化。

        在达到“三节约”的同时,也带来了“三提高”。即灌溉水利用系数得到极大提高,通过渠道防渗和田间滴灌技术的运用,灌溉水利用系数由项目实施前的0.49提高到0.68;单方水产量由项目实施前的0.52公斤/立方米提高至0.87公斤/立方米;灌溉水保证率有了明显提高,农作物能够得到充分灌溉的概率由项目实施前的75%提高至85%。随之而来的变化是,群众的“水商品”意识明显增强。

        通过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将年度限额结余水量优先用于新增人工生态林和自然生态灌溉,2020年配置限额结余水量1707万方水用于6.35万亩生态林灌溉,保护了生态环境,全县森林总面积达到564.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14%,相比以前提升0.24%。

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深入推进实施,有效促进了产业链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相互配套,吸引了一批棉纺、农机制造、节水设备等相关联的企业来沙雅投资,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2017年以来,利华棉业56万锭棉纺、正伦实业5000万米织布、光盛布业2000万米织布、守信纺织10万锭棉纺等项目相继落户沙雅,全县纺锭规模突破139万锭。新疆天玉种业、守信种业,钵施然智能农机制造、润邦节水矩形渠道装配制造、通庆塑业节水管材等龙头企业,为项目区提供社会化服务,初步形成了种、肥、水、农机制造等一体化循环产业链。截至目前,先后有40家投资千万元以上的企业落户沙雅,实现投资92亿元。

        沙雅钵施然智能农机有限公司自2018年3月落户以来,已成长为一家集技术研发创新、生产加工制造、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年产采棉机等大型智能收获机械300台,各类中小型农业机械2000台,有力推进了沙雅棉花全产业链的机械化作业和跨越式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在沙雅县新疆利华纺织有限公司,三期30万锭棉纺建设项目已完成建设,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零件组装。作为沙雅县纺织龙头企业,该公司三期项目投产后,企业纺锭规模将达到86万锭,就业人员3300人以上,企业发展实力将大幅提升。

        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让3.2万余名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通过就近就地转移、劳务输出、发展三产、自主创业等多种途径,实现了农民分工分化多元增收。202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同比增长14.7%,全县农村人均收入18365元。其中,项目区农民比项目实施前人均增收4600元以上,比全县农民人均收入高1700元以上。

        努尔巴克乡阔什墩村农民芒力克·依米提以前是每天围着土地转的农民,靠种植棉花、小麦和养殖,年收入9000元左右。2018年,家里的13亩地流转以后,他走进县技工学校,学得一手电焊手艺,回来开了一个电焊修理店,第一个月就挣了4500元,全年净收入7万多元。芒力克·依米提笑着说:“今年的活儿比较多,收入会更好一些。”

        项目的实施,还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2017年以来,全县新注册个体工商户1.1万户,城镇新增人口4万余人,城区面积扩容3平方公里。

知识型农民开始增多

        涉农龙头企业的落地,给沙雅县带来了生产技术,也带来了大批农业科技、高效节水、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他们奔走在田间地头、走乡入户提供服务,也为农村培养出了一批有组织、有纪律、有技术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善经营的“新农人”“农创客”,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目前,全县有经过认定的农村各类实用人才2000多人,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养殖小区、设施大棚,为群众解决困难、传授经验、推广农业新技术,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同样带动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转变。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不仅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还将现代文化、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注入农村百姓家。

        今年开展的“新时代阅读季·云点读”和“阅读达人”等读书活动中,沙雅县各族群众阅读热情高涨,纷纷通过手机点读图书,掀起了学习文化知识,提高科技素养,崇尚文明生活的热潮。
农先锋网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网站(www.nongxianfeng.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联系邮箱:3267146135@qq.com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