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乡村振兴,寿光答卷

   日期:2021-06-08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298    
核心提示:在中国寿光蔬菜博物馆内,有一座古人铜像,手握书卷,若有所思,他就是一代农圣贾思勰。北魏时期,他在寿光这块土地上,撰写了
       在中国寿光蔬菜博物馆内,有一座古人铜像,手握书卷,若有所思,他就是一代农圣贾思勰。北魏时期,他在寿光这块土地上,撰写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寿光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农耕文化之乡”。

​乡村振兴,寿光答卷

       《齐民要术》中“天为之农,而我不农,谷亦不可得而取之”,这句话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也成为这片土地上农民勤恳劳作的指引。
       30年前,寿光人民凭借敢想敢干的冲劲,建设冬暖式大棚,终结了北方冬季无新鲜蔬菜可吃的历史,为中国设施农业和蔬菜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的寿光人依然敢想敢干,不断求新求变,不仅让“种菜”更有科技范、智慧感,而且着眼于标准制定、模式输出,引领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将“寿光精神”映照在弥河之畔,撰写了乡村振兴的寿光答卷。

       5月16日至20日,在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的组织下,来自全国37家涉农媒体的近70名记者踏上这片土地,开展“全国农民报总编辑看寿光乡村振兴”主题采访活动。几天时间里,采访团近距离观察寿光在科技、产业等方面的创新举措,感受齐鲁大地农业升级、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

“棚二代”上阵,新农具登场

       穿城而过的弥河两岸,分布着超过17万个大棚,他们像是白色波浪,在开阔的乡野间绵延。寿光每年生产蔬菜超过450万吨,年交易量900万吨,满足着数亿人的日常生活所需,是名副其实的全国人民的“菜篮子”。如今,“菜篮子”有新变!寿光将金融活水引入现代农业,“棚二代”接力种菜,新式大棚配备智能设施,手机成为人们种菜新农具。

​乡村振兴,寿光答卷
农民正在中国农科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玻璃智能温室里采摘新品种黄瓜。
 
       采访团一行在东斟灌村一座大棚里见到了村民李保先,他正在检查新装的设备。“一年纯收入30万元,这在以前想也不敢想,想建棚,村里有土地可以承包,种的彩椒有合作市场给卖了,缺资金的时候合作社有资金互助可以贷款,村里还会不定期进行种植技术指导。”他说,如今只要想干,就不愁没钱赚。

       东斟灌村位于寿光最东端,过去因地理位置偏僻、人地矛盾突出,一直比较落后。在村支书李新生和村“两委”的带动下,村里将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种植五彩椒,先后成立3个合作社,扩大产出效益。2019年,彩椒销售量达到2000万公斤,销售总额1.4亿元,村集体收入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万元。

       看到村里产业蓬勃发展,同时还有给创业青年的低息贷款政策,不少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最近几年,回到东斟灌村种菜的大中专毕业生就有20余人。

       里的80后“棚二代”有140多人,刚当选村委委员的尹成友就是其中一个。他的父亲尹希森是村里第一批种大棚的农户,从小对大棚种植耳濡目染的他毕业之后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棚二代”。目前,尹成友家两个小棚年收入10万元左右,他算了一笔账:“在外面打工一个月挣五六千元,除去开支也剩不下什么,回家种大棚不仅能攒下钱,还能照顾父母。”已经“退居二线”的尹希森表示,以前种大棚踏实肯干就行,现在的设备都是智能化的,要在手机上操作,还得年轻人来。

       尹成友和村里的年轻人经常沟通,一起学习技术、引进设备,干劲十足。年轻人的返乡,为村里发展产业提供了人才支持。自动卷帘机、自动放风机、智能雾化机、补光灯等设备已成为新建大棚的标配,手机物联网应用率达到80%,手机成为人们种菜的新农具。

       位于寿光田柳镇的金投田柳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占地1500亩,有160个温室大棚、2个4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园区经营的新模式,让采访团成员十分感兴趣。

       据运营人员韩永琦介绍,园区实行与农户合作的模式,园区作为“物业管家”,提供大棚温室及各种智能化设备,农户报名租赁、“拎包入住”,还能享受园区低息贷款。

       来自田柳镇东青村的农户刘相勇今年48岁,一直从事蔬菜种植,在本村承包了4个大棚,但是当园区发出招募租户的信息后,他还是报名租了5个大棚,“这里大环境好啊,道路水电齐全,设施也好,生产效益也比老棚好,当时我的老棚设施改造还花了不少钱呢,来园区全都提供了,省事!”他晃了晃不离手的手机说,有些工作手机上就能操作,边学边用呗!

       在寿光有这样一种说法,每卖出10辆车,就有7辆是让菜农买走了。如今的寿光,大棚更新换代,经营模式不断创新,蔬菜产业蒸蒸日上,好一片希望的田野!

新品种迭出,机器人奔忙

       与中国寿光蔬菜博物馆一墙之隔,就是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这里正在举办第22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从2000年起,每年定期举办的菜博会,吸引着国内外参观者来这里“取经”。2000多个蔬菜新品种、80多项栽培新模式、100多项引进新技术给采访团留下深刻印象,河南日报农村版副总编辑顾华不禁感叹,在很多地方蔬菜产业还在聚焦于种植和生产的时候,寿光已经走在产业科技的前列。

       在洛城街道寨里村,坐落着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寿光凭借多年来显著的生产优势和市场优势,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共建基地的不二选择。

       研发中心自2020年5月成立以来,已建成蔬菜分子生物、细胞工程、植保、园艺作物种苗繁育4个实验室和8个研发团队,先后吸引蔬菜花卉研究所涉及甘蓝、番茄、辣椒等17个课题组、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中心开展科研工作,育成多个蔬菜新品种,其中3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乡村振兴,寿光答卷
记者们在参观寿光田柳镇金投田柳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的水培蔬菜。
 
       黄瓜育种专家顾兴芳经常往返于寿光和北京,她和团队要从基地内百个黄瓜品种中选育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她摘下一个长度约30厘米、颜色深绿、刺溜明显的黄瓜告诉记者,这种华北密刺类型的黄瓜口感脆甜,是市场接受度比较高的。她表示,现在大家生活水平都高了,市场需要既好看又好吃的黄瓜,育种的时候除了注重抗病丰产之外,还要强调优质。

       目前,寿光有种苗企业300多家,自主研发的蔬菜新品种达140个,其中82个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年产蔬菜种苗近17亿株,国产蔬菜品种市场占有率达70%。

       在潍坊科技学院的生物工程研发中心(蔬菜种子研发中心)拥有170余亩研究基地,设有蔬菜作物新品种选育、作物精准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设施环境工程4个研究方向,通过研究开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方式服务于寿光蔬菜产业。

       中国设施蔬菜发轫于寿光,但是寿光的脚步从不停息,正在进行智慧农业的新探索,向更高的山峰攀登。

       在占地3000亩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区里,有一座大型玻璃智能温室,尤为醒目。

       智能玻璃温室曾是荷兰农业最具特色的代表作,中国温室大棚多以“荷兰文洛型”连栋温室为主,存在能耗大、运行成本高等问题,且夏季温度太高,不能生产。

       这座“中国寿光型”智能玻璃温室融合中国日光温室的保温蓄热功能和“荷兰文洛型”连栋温室的大空间优势,集成应用国际上先进技术,可以全年连续生产,比“荷兰文洛型”温室大棚耗能降低一半以上。

       玻璃温室里23万多株西红柿苗整齐排列,呵护它们的是正压可调通风系统、水肥智能供给系统、可视化智慧管控云服务系统等120多项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

​乡村振兴,寿光答卷
“中国寿光型”智能玻璃温室内的机器人引来了记者们的围观。
 
       采访团被其中来回穿梭工作的机器人吸引,中心机器人“小金”个头虽小,却是20多个机器人的“小管家”,可收集园区所有机器人的数据信息,处理后生成指令反馈给它们,实现对西红柿生产全过程的智慧管控。

       这样高端的温室,是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区众多“高大上”项目中的一个。在基地内,还装备有不同的现代农业设备,满足蔬菜在不同种植模式下的试验验证、示范推广和数据采集。

       在寿光,科技带来的改变体现在每一个大棚中,靠天吃饭的经验逐渐被科学控制的精确所取代。在科技创新的赋能下,寿光的每一个大棚正在成为一个生产车间,共同构成了中国菜乡这座规模宏大的蔬菜工厂。

从输出技术,到输出标准

       30年来,寿光人不断适应新形势,勇立农业科技的最前沿,博采最新技术成果,大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从简单的第一代更新到如今科技感十足的第七代。同时,百余名技术员常年在外,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无偿传授给全国的农民兄弟。

       “如果说以前的‘寿光模式’侧重于输出产品、输出人才、输出技术,那么现在的‘寿光模式’则正在向输出标准、输出机制、输出体系方向转变。”寿光市委书记赵绪春说。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的《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引领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也从侧面凸显了农产品标准化的重要性。

       为了站稳蔬菜产业标准化高地,2018年7月于寿光挂牌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率先发力。中心主任付乐启介绍,这是一个由蔬菜质量标准研究中心、蔬菜国际标准合作中心、蔬菜质量标准检测中心、蔬菜质量标准服务中心构成的蔬菜产业“新高地”。

       在3年的研制推广下,标准中心集成2369条蔬菜产业链相关标准,形成14大类、182个品类的蔬菜标准数据库。启动16项国家、行业标准和102项地方标准,并为国际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寿光标准”在26个省份落地开花,全国新建蔬菜大棚中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

       寿光还在不断推进以“工厂化”理念建设和运营农业园区。2018年以来已规划建设了总占地2.3万亩的18个重点蔬菜园区,全部按照标准中心标准生产,推广应用自动温控、智能雾化等智能科技设备,物联网应用率超过80%。每个大棚、园区就是一个“标准车间”“标准工厂”。

​乡村振兴,寿光答卷
 新农人正在鲜馥电商小院直播卖果蔬。
 
       2019年,寿光蔬菜成功注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成为潍坊市成功注册的第一件集体商标,对寿光蔬菜提升品质、树立信誉、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起到积极作用。2020年,寿光蔬菜产业集群被确定为全国首批50个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集群,蔬菜年交易量达900万吨,交易额200亿元。

       如今,有了黄瓜、西红柿等主要设施蔬菜全产业链生产规范以及日光温室建造规范、园区建设运营规范等“寿光标准”,“寿光模式”创新升级就有了充足的底气,已经能够为设施蔬菜产业问题提供包括标准、机制和体系等在内的集成解决方案。

       陕西农村报社长贺小巍用“三大”来总结此行:“大开眼界、大有可为、大展宏图”。他说寿光蔬菜让人大开眼界,“寿光模式”在全国大有可为,寿光品牌必将大展宏图。

       手握蔬菜产业集群的优势,寿光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步伐迈在了全国前列。从靠天吃饭的经验模式,到科学可控的标准化时代,将对全国的蔬菜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探索未止步,振兴正当时

       寿光人始终有一股勇于尝试、不屈不挠的精神。在20世纪80年代,寿光人不屈从于寒冷,一定要在冬天种出蔬菜,变不可能为可能。后来的寿光人依旧向看似不可能的领域不断突破。

       在菜乡寿光,南部土地适宜耕作,集中了主要的大棚种植,北部因临近渤海湾而多盐碱地,主要种植棉花、玉米等作物,而盐碱程度太高的土地不适宜作物耕种,曾是荒芜的不毛之地。北方蔬菜报总编辑马健用一句当地独有的歇后语重现了以前的情况,“六股路套知了——老窝里等”。他解释说,在当地六股路村抓知了,它跑了都不用担心,因为万亩盐滩只有一棵树,它还会回来的,因为别无选择。

不屈服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寿光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因地制宜进行土地改造,将滨海浅平洼地改良恢复形成复合人工湿地并植树造林。

       当采访团来到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这里曾经是盐碱地区域,然而过去的荒芜已看不到痕迹,这里树木林立、湖水碧绿清澈,水中的鱼扎堆畅游,荷叶已经爬上水面静待荷花开放,不时有鸟儿的鸣叫随夏天的风徐徐吹来,十分惬意。

       对比以前的资料图,如今漫步林海,采访团切实感受到林场人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敬佩他们因地制宜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担当、决心和勇气。寿光人拥有的不仅仅是勇气,他们的产业思维无处不在。

       据介绍,林场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以林为主,探索出水资源多层次利用、林盐结合、上林下藕、鱼荷混养等多种经营发展模式,逐渐形成了苗木繁育、水产养殖、生态旅游等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为滨海盐碱地开发利用树立了样板。

       园区将自然风光与人为景观融为一体,凭借湿地生态水道、东方不沉湖、素质拓展中心、农圣文化园等景点,以及定期举办的寿光林海荷花节、湿地采摘节、湿地科普游、农林渔盐业观光体验游等湿地主题活动,成为寿光及周边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几十年过去了,开拓创新的第一代种棚人渐渐老了,但是这座城市没有忘记他们,曾经为寿光、为全国蔬菜产业作出巨大贡献的老人们,如今正在安享晚年。

       上午10点,采访团到达位于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的寇家坞联村全域康养中心,中心的两位厨师就已经在准备老人们的午饭。老人们陆续赶到,在庭院中聊天晒太阳,等待就餐。老人们说,这里的饭花样多、比家里好吃,在这还能见到老朋友,心里特别美!

       村里的妇女主任王红艳介绍,寇家坞联村全域康养中心总投资495万元,占地5770平方米,建筑面积1672平方米,采取“分散居住、集中供餐”的模式,聘请寿光养老服务集团进行专业化托管,通过“政府补一点、村里筹一点、个人掏一点”的方式,每天为老人提供中晚两顿饭。康养中心为老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安逸的环境,让这些曾经的开拓者安宁地度过晚年时光。

       短短几天的采访让记者们意犹未尽,大家在寿光收获颇丰。记者们纷纷表示,要用新媒体和报纸,把在寿光的所见所闻所感报道出去。《四川农村日报》在采访中连发6篇“我们向寿光学什么”系列报道,《农业科技报》连发十余篇“农科记者菜都行”系列报道,重庆日报连发4篇“走进中国菜篮子·问道乡村振兴”系列报道,总结宣传寿光经验。

       在寿光采访,一直被寿光人勇于创新的闯劲儿和不断尝试的干劲儿所感动,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勾画出中国新农人的形象。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寿光人接力前行,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必将书写乡村振兴的美好答卷。
农先锋网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网站(www.nongxianfeng.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联系邮箱:3267146135@qq.com
 
标签: 寿光 乡村振兴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