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高品质棉花产量不到全国需求的45%,如何破解新疆棉花“卡脖子”难题?

2023-02-15 08:523070

这几年新疆棉花产量、品质虽然不断提升,产量占全国产量九成多,但高品质棉花产量却不到全国需求量的45%,我国每年仍需大量进口高品质棉花。如何尽快改变这一现状?26日,参加完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大会后,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阿里甫·艾尔西表示,要通过科技创新为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疆是中国最大的棉花产区,也是唯一的长绒棉产区和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基地。2022年,新疆棉花实现总产539.06万吨,比上年增长5.1%,产量占全国比重首次超过九成,占世界棉花产量的20%左右。

高品质棉花产量不到全国需求的45%,如何破解新疆棉花“卡脖子”难题?

阿里甫·艾尔西(右)正在查看棉花长势。照片由本人提供

“有一种说法是‘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这充分体现了新疆棉花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但‘大而不强、多而不优’仍然是困扰新疆棉花产业的难题。”作为一名专业研究棉花的科技工作者,阿里甫·艾尔西说。

面对这一难题,阿里甫·艾尔西认为,加快科技创新是破解棉花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的有效手段。科技工作者们要瞄准影响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开展研究,解决问题。

“简单来说,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阿里甫·艾尔西说。他建议,加大对农业科研单位的稳定支持力度,推动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科研院所科研创新能力,通过选育推广突破性的棉花品种和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来提高高品质棉花比重。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机械装备水平,推动棉花生产过程的全程机械化进度,推广精准施用化肥农药,减少人工等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单位面积产量,以此提高棉农收入。

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主要承担棉花、甜菜、油菜等经济作物遗传育种、模式栽培、品种资源和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与推广,先后取得科研成果107项,获奖成果90项,有42项技术成果获国家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重大成果奖励,是自治区重要的经济作物研究所。

“作为自治区重点科研机构,通过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解决棉花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我们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阿里甫·艾尔西说。

他表示,今年研究所将进一步落实此次会议精神,瞄准产业发展当中的重点问题调整研究方向,加大科研创新工作力度,加强与疆内外先进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发挥多年来积累的科研创新、种质资源以及科研平台方面的优势,培育出能够满足当前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品种,推动棉区品质区划工作,优化棉花品种结构,不断扩大优良品种的推广面积,以此保障国家对高品质棉花需要。今年,研究所还将充分发挥科研工作者“智库”作用,根据产业现实发展需要形成调研报告,推动产业在政策、生产组织等方面的科学决策,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文|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陈蔷薇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高粱抗寄生的关键基因发现
中国科学家在高粱中发现两个关键基因,它们可像“开关”一样控制高粱的抗寄生能力。“关闭”这两个基因后,高粱抵抗寄生植物——独脚金的能力显著增强。这个发现为培育抗独脚金寄生的高粱品种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

0评论2025-02-13230

国家审定推出一批优质高产新品种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新一批国家级品种审定公告,推出了一批优质绿色水稻、耐密宜机收玉米、高油高产大豆、优质抗虫棉新品种。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持续加强品种审定规范管理,全年国审品种数量自2022年以来继续保持平稳回落趋势。

0评论2025-01-09233

良种一粒重千钧 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小种子能发挥大效能,小作物能长成大产业。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核心是创新,关键在品种。从选育主体看,企业自主选育或合作选育品种占比大幅增加,企业已成为育种创新的主体。种业包括品种选育、种子繁殖、推广销售等环节,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还应完善现代种业全产业链。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良种一粒重千钧。

0评论2024-01-18405

种业振兴蹄疾步稳 五大行动成效初显
自2021年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全面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项行动落实落地。2023年是步入全面实施种业振兴的第三年,回望这一年,种业振兴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和阶段性进展。

0评论2023-12-28415

我国科学家找到铁进入玉米籽粒的分子开关
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和应用创新团队联合河南农业大学,鉴定到调控铁进入玉米籽粒的关键基因ZmNAC78,首次解析了该基因和金属转运蛋白共同组成一个分子开关控制铁元素进入玉米籽粒的分子机制,为解决“隐性饥饿”——铁等微量元素缺乏问题提供了新基因,为培育高产与营养协同的作物品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0评论2023-12-25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