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科技自强是攥牢良种的根本路径

2023-02-09 22:323380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如何把种业振兴行动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种业共性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万建民。

万建民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万建民指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中国式农业强国的典型特征。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对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现代种业对粮食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万建民介绍,世界上的农业强国都有强大的种业和种业公司,如美国科迪华、德国拜耳、法国利马格兰、荷兰瑞克斯旺、日本坂田等。美国玉米、大豆、棉花等种子市场规模占全球26.7%800多家种子公司年销售额约120亿美元,且其在世界种业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成为种业第一大国,主导了玉米、大豆等国际农产品贸易,有力支撑了美国农业强国的地位。

我国种业发展经历了农家留种、“四自一辅”“四化一供”、市场化改革(2000-2010)、深化改革(2011年后)等阶段。20217月,党中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对种业发展再次作出重要部署。当前,我国种子市场规模占全球21.2%,位居世界第二,近年来种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涌现出隆平高科、先正达集团中国等龙头企业。随着我国种业逐步向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农产品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万建民强调,良种攻关是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创新攻关方面下功夫,加快打牢发展基础,补齐种业短板。良种攻关是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现了农作物矮秆化、杂交化、优质化的三次跨越,育成新品种超过7万余个,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经历了3-7次品种更新换代,带动全国粮食作物单产从68.6公斤/亩提高到2022年的386.8公斤/亩,提高了4.6倍;全国粮食产量从2264亿斤攀升到13730.6亿斤,提高5倍。目前,全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农作物自主品种占95%以上,实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有效支撑粮食产量与质量稳步提升,对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万建民认为,科技自强是攥牢良种的根本路径。目前,我国种业已建成较完善的全产业链育种创新体系。以水稻功能基因组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不断深入,杂种优势利用、细胞工程、转基因、基因编辑等关键技术创新,以及抗虫耐除草剂、优质、耐旱等生物技术产品不断取得突破。近年来,我国农作物高产优质绿色多元化品种比率逐年提高,水稻品种选育正在向品质化迈进,节水抗旱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培育备受重视,玉米、油菜、棉花品种选育快速向高产耐密机械化方向推进,为攥牢良种提供了重要支撑。

由于耕地、水肥、极端气候等资源刚性约束,资源要素投入对产量提升的驱动力明显减弱。与此同时,全国近8亿亩耕地常年受旱灾威胁,病虫害年发生面积在60-70亿亩次,农药、化肥用量依然处于高位。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优质农产品需求存在较大缺口,高端优质专用产品供给不足。为此,亟须生物育种技术新突破,加快培育适应我国新时期农业生产需求的高产优质绿色重大新品种。

万建民介绍,当前,全球范围生命科学不断向纵深发展,生命科学与数据科学、制造科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未来育种向智能化方向迭代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深化基础学科布局,抢占种业科技制高点。重大基因挖掘与功能解析、产量品质与抗性等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等取得快速进展,基因编辑、转基因、全基因组选择等新技术不断突破,加速了生物技术对种业变革的引领;蛋白、脂肪、淀粉的人工合成等生物合成技术可能颠覆农业生态;农业生产的计量化、网络化、精准化将会对农业生产方式带来新的变革。种业产业的变革对中国种业自主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为此,万建民建议,应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强化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创新机制,形成创新链有效分工,构建企业与科研院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工程化种业创新体系。加大实施育种联合攻关,强化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精准鉴定与创新利用。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从源头上破解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底盘技术和主要农作物核心种源的制约瓶颈。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深度挖掘具有育种价值的基因资源,夯实育种源头创新;打造高效智能设计育种技术体系,提高种源创新能力;强化高产优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重大新品种培育,加大生物育种与产业化力度,把控种业的发展主动权,为种业装上“中国芯”,让“中国粮仓”更加殷实。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李丽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高粱抗寄生的关键基因发现
中国科学家在高粱中发现两个关键基因,它们可像“开关”一样控制高粱的抗寄生能力。“关闭”这两个基因后,高粱抵抗寄生植物——独脚金的能力显著增强。这个发现为培育抗独脚金寄生的高粱品种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

0评论2025-02-13231

国家审定推出一批优质高产新品种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新一批国家级品种审定公告,推出了一批优质绿色水稻、耐密宜机收玉米、高油高产大豆、优质抗虫棉新品种。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持续加强品种审定规范管理,全年国审品种数量自2022年以来继续保持平稳回落趋势。

0评论2025-01-09233

良种一粒重千钧 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小种子能发挥大效能,小作物能长成大产业。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核心是创新,关键在品种。从选育主体看,企业自主选育或合作选育品种占比大幅增加,企业已成为育种创新的主体。种业包括品种选育、种子繁殖、推广销售等环节,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还应完善现代种业全产业链。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良种一粒重千钧。

0评论2024-01-18405

种业振兴蹄疾步稳 五大行动成效初显
自2021年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全面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项行动落实落地。2023年是步入全面实施种业振兴的第三年,回望这一年,种业振兴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和阶段性进展。

0评论2023-12-28415

我国科学家找到铁进入玉米籽粒的分子开关
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和应用创新团队联合河南农业大学,鉴定到调控铁进入玉米籽粒的关键基因ZmNAC78,首次解析了该基因和金属转运蛋白共同组成一个分子开关控制铁元素进入玉米籽粒的分子机制,为解决“隐性饥饿”——铁等微量元素缺乏问题提供了新基因,为培育高产与营养协同的作物品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0评论2023-12-25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