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吉林长春市的“稻村”走上现代农业新路

2020-09-21 09:484530
       奔腾的饮马河西岸,广阔的稻田已泛起淡黄色。得益于饮马河水的灌溉,吉林长春市九台区红光村水稻种植远近闻名,素有“稻村”之誉。

       过去,这里以种稻闻名,却没有实现靠种稻致富。种地效益较低,红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如今,红光村水稻种出了品牌,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

       “如今幸福得满面红光,红光村名副其实喽。”60多岁的村民金英玉前两年结束了外出务工生活,回村安心养老。村子变美,收入提高,越来越多的村民回村创业、养老。

       “稻村”今昔迥然不同。“农业现代化搞上去了,致富走对了路。”村党总支书记赵云熙说。

耕地入股分红多

       红光村共有1000多口人,耕地面积276公顷,全部为水田。曾经,村里700来人外出务工,土地多流转给周边的村民耕种。

       “辛苦种一年地,也就挣7000多元。”金英玉和老伴很早就把地流转出去,一同外出务工。

       “人都走空了,村子还谈啥发展?”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姜润中深感困惑。2009年前后,红光村迎来新机遇,在政府部门帮助下,利用农业项目资金,购置农机、建设高标准农田。

       “咱们农民一家一户种不出效益,就把地全交给企业种。”姜润中带头成立水稻农机化生产专业合作社,协调全村的水田入股或流转,通过与农业企业合作,村企联营,实现统一经营。

       “水稻连片,打破的田埂变成田。”姜润中回忆说,村里的水田种植面积因此增加了约30公顷。

       近年来,村里共投入2000多万元,将全部水田建成设施完善、农电配套的高标准农田,同时购置了65台(套)各类农机具,水稻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98%。

       “土地规模经营,机械化耕作,省了成本,增了收成,每公顷地能多收入6000多元。”赵云熙说。

       “现在,靠耕地入股每年分红1.4万元,比流转给普通农户增加5000多元。”金英玉说。

好大米卖出了好价钱

       “看,稻穗动的地方,那是小鸭子。”在村头的稻田边,村企联营企业一方负责人赵德厚讲起稻田养殖技术,“除了养鸭,还养鱼虾蟹,田里一水多用,节水、节肥、节药”。

       赵德厚决心把村里的大米品牌做大。打响绿色品牌,离不开农技支撑。当地农技推广中心和九台区建设的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成为技术后盾。

       “以前施肥撒一片,现在根下一条线,农机插秧时顺便就把肥下到了根部。”九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邱信臣说,精准施肥让红光村的水稻种植节肥10%以上。

       这两年,赵德厚还同农技推广中心推行水稻秸秆还田实验。如今,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绿色防控病虫害等一项项农技在红光村的稻田里扎根。

       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也给红光村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红光村稻田的土壤温度、水温、地块病虫害等情况,时时显示在合作社办公楼的电子屏幕上。平台将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气象监测、无人机航拍、地面传感五大数据融合应用,实现了对稻田不间断的智能监测。

       “监测指标异常,系统就会报警提示。”九台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负责人赵明介绍,农田各项数据相对保持固定,保证了红光村稻米品质标准化。

       “企业将村里的大米打造了‘水清清’品牌,一斤大米少的卖到6元,高端的能卖到40多元。”赵德厚说。

稻壳稻糠变成新产品

       走过红光村稻田里的玻璃栈道,登上观稻平台远望,稻田中彩色的稻子构成了螃蟹、粮仓等图案。

       全村的耕地合到一起,利用率提高1.5%,灌溉率提高7%,肥料利用率提高2%……赵云熙把地里的账算得精细,“稻田成了风景也能增收”这笔账却是他当初没有算到的。

       现在,红光村的稻田已成了吸引游客打卡的“网红地”。“今年已经有2000多名外地游客到村里观光。”赵云熙说,配合稻田风光,村里还建设了村史馆和九台稻米产业展览馆供游客参观。

       “农村三产融合是方向,未来村里还将做精稻米加工和综合利用。”赵云熙的底气源于九台区围绕稻米深加工的产业布局。

       目前,由吉林农业大学和企业合作的水稻深加工项目已落户九台区,利用水稻加工过程产生的稻壳、稻糠等副产物,开发了面膜、纤维食品等12种产品。
       
       红光村的产业有了起色,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返乡创业。看到近年村里盖楼房、建商铺,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在外地打拼20多年的金哲雄开始谋划着在村里创业,准备开发特色食品。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浙江全省各地“千万工程”打出共富组合拳
浙江省各地在“千万工程”引领下,以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为主抓手,联动推进农民农村“扩中”“提低”、山区海岛高质量发展,可谓打出了一套“共富组合拳”。

0评论2024-01-31516

北京已培育18家国家级、115家市级生态农场
据了解,北京生态农场规范建设始于2022年9月。截止到2023年12月,已培育建设国家级生态农场18家,培育建设市级生态农场115家。农场总面积4.6万亩,平均面积400亩,100亩及以上占78.3%。

0评论2024-01-31518

湖南计划到2035年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近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南省耕地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专项规划》)。根据规划,到2025年全省耕地保护目标不少于5431.7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少于4812万亩;到2035年全省耕地保护目标不少于5373.9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少于4804.69万亩,并且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0评论2023-10-19452

青海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观摩会召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决策部署,对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再部署再推进,确保完成全年建设任务,10月18日,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观摩会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召开。

0评论2023-10-19389

上海浦东新区:区属企业全面参与乡村振兴创新实践可复制可推广
去年10月,上海浦东新区出台《区属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发展行动方案》,要求以更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线,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为主要抓手,鼓励引导区属企业全面参与乡村振兴,从而开创性地掀起了浦东新区城乡融合发展新一轮探索实践。浦东新区的实践新在区属国有企业全面对接镇村乡村振兴,新在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推进乡村产业百花齐放,新在党建引领下全面推行乡村振兴项目清单制度。

0评论2023-10-1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