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上海崇明区蝉联全国农业发展第一

2021-08-05 09:005960
       崇明农业又拿下全国第一。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联合发布《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0》,列举了年度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前40名的先行区。其中,崇明先行区的指数为90.01,连续两年排名第一。

上海崇明区蝉联全国农业发展第一

       记者从崇明区了解到,崇明作为全国首批、上海首个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已连续3年作为典型范例被收录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绿皮书中,农业绿色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让“绿色”成为崇明农业的底色

       位于新河镇的上海北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内,最近稻浪翻滚,6000多亩“两无化”水稻正茁壮成长。记者了解到,崇明农产品和“两无化”种植模式结缘于2018年,近年来从水稻向蔬菜、柑橘延伸,今年崇明“两无化”农产品种植规模已达3万亩。

       “并不只是不用化肥、不用化学农药这么简单。” 北湖基地负责人介绍,对于“两无化”大米,基地实行种子、肥料统一供给与管理。在此基础上,基地科学制定有机肥、生物农药施用方案、病虫草害防治预案,提升田间管理水平,加强稻田生态保护。“绿色生态给了崇明农业发展最大的底气。执行最严格的标准,这样种出来的米,不可能不好!”

       前不久,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在崇明圆满落下帷幕。乘着花博会的“东风”,崇明农业结出累累硕果。走进位于港沿镇的崇明智慧生态花卉园育苗中心,放眼望去,整个育苗生产线井然有序,但几乎不见人影。与传统的育苗工厂不同,综合车间选用高度自动化的育苗设备,实现了育苗全程自动化,大幅节省了人工成本。

       园区温室采用地源热泵提供清洁能源,结合雨水收集系统、肥水一体化精准灌溉、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等,构建了一套“绿色生态、高效节约”的育苗生产模式。依靠自动化育苗设施和计算机控制系统,这个育苗中心可年产花卉种苗2亿株、精品盆花1000万盆以上。

       制度体系是绿色发展的保障,既要鼓励正面典型,也要惩处不规范行为。崇明区研究制定了国内首份农业产业负面清单,聚焦农业产业规模、农田环境保护、农业投入品规范等6方面,制定形成包含10条内容的全国首张农业绿色发展负面清单,大力清退不规范种养殖等行为和落后产能,为生态农业转型发展提供发展空间。

新技术让农业管控更科学高效

       “三夏”时节,崇明港沿镇绿色农资门店里一片忙碌,前来购买农药的农户络绎不绝。现代化的农资门店里,绿色农药品类齐全,还展示有生态肥料和无人植保机。据了解,崇明区立足农业生产布局,建立了1个总仓、16个涉农乡镇门店组成的“1+16”绿色农资封闭式管控体系,引入上海霈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绿色农资采购、销售、配送、废弃包装物回收等业务,实现实名制供应、一站式服务、全域化管控。

       “当农业绿色发展成为共识,我们作为企业,也有义务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霈裕公司负责人陈东介绍,随着“1+16”封闭式管控体系日趋完善,绿色生产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来门店采购既满足防治需求又符合绿色导向的优质农药。此外,霈裕公司在农资管控基础上,还进一步拓展惠农功能,推出涵盖绿色农资、现代农机等服务的社会化托管模式,并率先在柑橘种植上完成试点,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精准有效的生产方案。

       封闭式管控的背后离不开政策支持。崇明制定了绿色农药推荐目录,落实补贴政策,对通过绿色、有机认证的生产主体实行目录内绿色农药限额免费供应,对未通过绿色认证的生产主体按80%进行补贴,不断引导农户合理、科学用药。

       此外,崇明以农业GIS数据为基础,应用了绿色农资封闭式管控、智慧检测、生产信息追溯、网格化监管等管理平台系统,形成了覆盖投入品、农产品质量、生产过程、监管队伍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监管。

       持续管控之下,崇明化肥农药用量持续多年保持下降,全区绿色食品认证面积比例达到91.8%,越来越多的崇明优质农产品获得市场青睐。

实现“三生”良性循环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崇明不断织密农业循环网络,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

       在农林畜废弃物高水平资源化利用方面,崇明已有探索。日前,位于崇明北部的正大崇明300万羽蛋鸡场项目正式启动养殖。作为亚洲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蛋鸡场,项目配套建设了废弃物再生利用处理站,每年可处理12万吨鸡粪,生产出的有机肥可供周边20万亩农田种植需求。

       “看,鱼塘排出的养殖尾水经过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水生生物处理池等设施的层层处理后,明显变得清澈了。”位于庙镇南星村的上海瑞钵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内,合作社负责人张宏辉在现场向记者介绍,基地尾水治理工程主要由集水预处理沟、农田退水沟、曝气悬浮床沟、稳定调节沟、景观湿地林五个单元组成,采用物理、生态的立体净化模式,对池塘尾水进行高效净化处理。“养殖尾水处理后,鱼塘的水质明显提升,养殖的草鱼、鲫鱼等存活率更高,鱼的肉质也更为紧实,很受市场欢迎。”张宏辉说。

上海崇明区蝉联全国农业发展第一

       陈家镇裕安养殖场内,30万块蓝色光伏板排成庞大的阵列,养殖场工作人员已在光伏板下方水域投放了鱼苗、虾苗。这是去年建成并投产的陈家镇裕安养殖场“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记者了解到,“渔光互补”好处很多,比如光伏板可以给鱼塘遮阳,降低水面温度,减少水分蒸发,还能抑制藻类繁殖,为鱼类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另外,在鱼塘上架设光伏板能“一地两用”,节约了土地资源。

       位于绿华镇华西村的上海电气“全粪+秸秆”项目目前正如火如荼施工建设中,工程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项目建成运行后预计每年可消纳农林废弃物3.5万吨,每年可处理粪污7.3万吨,年产沼气发电量可超500万度,年产高品质有机肥3万余吨,可供6万亩水稻田使用。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浙江全省各地“千万工程”打出共富组合拳
浙江省各地在“千万工程”引领下,以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为主抓手,联动推进农民农村“扩中”“提低”、山区海岛高质量发展,可谓打出了一套“共富组合拳”。

0评论2024-01-31516

北京已培育18家国家级、115家市级生态农场
据了解,北京生态农场规范建设始于2022年9月。截止到2023年12月,已培育建设国家级生态农场18家,培育建设市级生态农场115家。农场总面积4.6万亩,平均面积400亩,100亩及以上占78.3%。

0评论2024-01-31518

湖南计划到2035年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近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南省耕地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专项规划》)。根据规划,到2025年全省耕地保护目标不少于5431.7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少于4812万亩;到2035年全省耕地保护目标不少于5373.9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少于4804.69万亩,并且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0评论2023-10-19452

青海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观摩会召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决策部署,对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再部署再推进,确保完成全年建设任务,10月18日,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观摩会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召开。

0评论2023-10-19389

上海浦东新区:区属企业全面参与乡村振兴创新实践可复制可推广
去年10月,上海浦东新区出台《区属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发展行动方案》,要求以更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线,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为主要抓手,鼓励引导区属企业全面参与乡村振兴,从而开创性地掀起了浦东新区城乡融合发展新一轮探索实践。浦东新区的实践新在区属国有企业全面对接镇村乡村振兴,新在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推进乡村产业百花齐放,新在党建引领下全面推行乡村振兴项目清单制度。

0评论2023-10-17481